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刊去年11期发表了苏盛葵同志的文章,作者认为《荔枝蜜》中的一个『立』字是使人疑惑不解的,具体说就是农民『插秧是「立」不得的』。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苏老师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立』的一个义项——『使竖,使物件的上端向上』为根据,得出『上端向上是「立」这个动作的根本标志』的结论,并且断定『相对地不发生位移是「立」这一动作的最  相似文献   

2.
歪打正着     
小夫子突发奇想:要是举办“歪批”大赛,冠军称号真不知该给谁,恐怕得抓阄才能决定胜负——谁让我们这儿高手辈出呢?原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通“妖”)怪不能使之凶。(《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3.
进谏杂谈     
进谏杂谈戴荣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臣对君规劝,使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这谓之“谏”。《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谏鼓”是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之鼓;“谤木”是竖在交通要道口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的木牌。这说明,早在尧舜之时就...  相似文献   

4.
部首说略     
“部首”一词来自《说文序》。《说文序》说:“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其建首也,立一为耑”。前者意思是:分门别类,按部归类,不杂乱无章地放在一起。后者意思是:《说文》这书建立部首,立“一”部作为全书的开端。“部首”一词就是合“部居”之“部”和“建首”之、“首”二字而成。  相似文献   

5.
答:碑,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竖石也。从石,卑声。”在我国古代,碑的初始用途主要有四种:一,公卿大夫等府门外拴马的竖石;二,宗庙祠堂前拴系祭祀牺牲的竖石;三,宫、庙前用以测日影时用的竖石;四,坚墓穴四周之石,以绳索使棺材稳慢下葬。所以郑玄对《仪礼·聘礼》中“上当碑”三字的注释为,“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这种竖石多半上面凿一圆孔,便于拴系。  相似文献   

6.
立_1[1_ì《广韵》力入切,入,缉。]①站。《书·顾命》:“一个冕执刘立于东堂。”《左传·成公二年》:“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②驻;停。《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相似文献   

7.
歪打正着     
小夫子“最近有点烦”——“歪批”质量“今不如昔”啊!各路“歪批高手”,快快来此“华山论剑”吧!原句: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9课“宋代的经济发展”里面有一幅秧马图,初看图片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是阅读教科书对秧马的解释文字,笔者却有个疑问:图里画的秧马用于插秧,而教科书文字解释却说秧马是拔秧工具。是什么原因把插秧图当作拔秧图解释了呢?笔者试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0.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11.
《周易·系辞上》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和情境作比、描述,这就是比描,是道理和形象的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看下面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12.
质量是书籍的生命,更是辞书的生命。辞书编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要确保辞书的质量,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经常与辞书(尤其是各类大中型语文词典)打交道。或释疑解惑,或提供信息,翻检查阅,时有补益。然其疏误之处,亦偶或有所发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兹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门别类,摘要举例,略申管见,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专家同好。 一、立目疏误 1、不辨古今字而误以他字立目例。如【骨馀】,《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骨”部立此条目,释为:“谓里落之壁也。”并以《尚书大传·周传·牧誓大战》:“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不爱人者,及其骨馀。”(郑注:骨馀,里落之壁。)为例。按,此“骨馀乃“胥馀”之形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卷三作“(?)馀,”“(?)”乃“胥”之古文。《龙龛手鉴·肉部》:“(?),同胥。”《正字通·肉部》:“(?),古文胥。”“胥馀”者,村落的角隅,即郑  相似文献   

13.
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典故源于《庄予·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音ying影,古代楚国都城.  相似文献   

14.
各位看官,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本人套用这句话,也得出一句:歪写出佳作!你先别急,且听我分解。其一:题目要“歪”。老师说,文好题一半,作文内容写得再好,再感人,没有个好的题目,也是一位藏着的灰姑娘。相反,如果内容一般,但题目很酷,有点另类,有点“歪”气,如《曾想改姓“硬”》《我救了小偷两条腿》《买梦》《李逵当班主任》等等,那就由不得你不去读下面的内容。怎么样,题目“歪”,是不是已经吊起了你的胃口?不说别的,就说本人这篇作文,不写个“歪”题目,你的眼球怎么会被吸引过来呢?其二:语言要“歪”。有句古诗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  相似文献   

15.
王延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电,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文、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霄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相似文献   

16.
《楚辞·天问》:“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 何勤(堇)子屠母,而死(尸)分竟地?”这最能揭示原始《九辩(变)》《九歌》之神秘功能而旧解皆误。勤读为“堇”。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乙本《老子》“用之不堇”,今本俱作“勤”。堇即(?),训为旱馑。古旱堇字汇如饉、艱、難、熯,(日堇)等都与乾旱有关,《说文》卷7日部:“(日堇)、乾也。耕曝田曰(日堇)”。勤字从力,力是锹锸,勤之语原应有“耕(日堇)田”之谊。然则“勤子”就是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天文》有云:“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范宁《集释》:“《吕氏春秋·五月纪》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陯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日“含少”。次(淡按:“次曰”或作“次日”。今从毕氏校刊《吕览》据《说苑》定作“曰”。)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此引有疏误,故略辩之。范引《吕氏春秋》文,在《仲夏纪》之《古乐》篇,作“吹曰舍少”云云。《吕览》此段文,…  相似文献   

18.
《屈原列传》中“长子顷襄王立……顷襄王怒而迁之”这一部分,文字错杂,不相连属,前人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里已经提出,皆疑自“虽放流……岂足福哉”(课本在“此不知人之祸也”之后,删掉了“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几句)一段应置于“怒而迁之”之后。但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有机会观摩了某小学四年级的一堂图画课。教材是“插秧”。教者预先在小黑板上画幅插秧的图。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讲解(说明课业),而后叫学生临摹。关于这种教材的选择以及临摹的方法是否恰当的问题,这里不打算作详细讨论,现在单就在说明课业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段来分析一下。因为这种贯彻“思想教育”的方法,在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教者一开头就联系到“思想教育”。问:“我们为什么要插秧呢?”未等同学们回答,教者就进行了一篇关于插秧好处的解释。如秧可以长成稻,稻可以做成米,这是人们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粮食。接着又问:“秧是什么人栽种的呢?——是我们农民兄弟栽种的,他们起五更,睡半  相似文献   

20.
你刊一九八○第三期上黄镇华同志的《洗盏辨》,对苏轼《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洗盏”提出了新见解,认为是“干杯”,所见甚是。可惜没有提供证据,我想作点补充:《尚书·周书·酒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语:“洗,尽也。”这就说明,“洗”可以引申为“尽”。《说文》:“尽,器中空也。”可知“洗”有“使之空,使之尽”的意思。苏轼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