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儒商侨乡喜洲崛起的中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的《大理县志稿》说:“至于商务思想,唯喜洲一地人物为最优胜之资格。”此时,喜洲商帮还正孕育而尚未形成。在滇西,商界的霸主仍属由滇西帮繁衍的鹤庆帮和腾冲帮。  相似文献   

2.
杨虎 《大理文化》2012,(3):95-97
春节是白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喜洲人更为看重。有句话说“泽旺过阿旺”,意为“春节要过一个月”。从古至今,喜洲人十有八九走南闯北做生意、外出工作求学,人归家乡马奔厩,春节回家团聚,自然格外热闹。  相似文献   

3.
杨虎 《大理文化》2011,(9):88-90
大理白族有七月祭祖的全民大型活动,七月初一接祖,白语称"家细乌"";七月半"送祖,白语称"送细乌"。在喜洲,此风更甚。七月初一黄昏,家家户户在大门口燃香、撒米水浆饭接自家祖先"归家"。届时必须先给门神点香烧纸,祈求门神查验亡灵身份,放自家祖先"进门"。"亲人"回来了,后裔们须洁净厅堂,  相似文献   

4.
远处的喜洲     
谁在不远处等了我很多年。我的前世又错过了谁?——题记在大理,阳光笼罩着的乡村,让道路两边的庄稼地里的叶片闪烁着光芒。车窗滑过连绵不断的绿色,我看见一片古老的村落,渐渐地贴近了我在车窗里的心跳。在此之前,我已经疲倦了很久,逐渐浅下去的心力,使我的心里产生一种渴望,想寻找一个地方,让我忘记积压了很久的沉重,把心放在一个地方,静静地敞开,与一种清泉一样的东西,彼此融化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建筑史上,大理白族堪称最善于营造的民族之一.从宾川I白羊村出土的碳化稻谷说明,早在约四千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是定居的稻作民族;再从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两分水坡屋型战国铜棺看,也能证明在2500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有比较固定流行的两面坡屋型住房(白语对房屋和棺材同称"好格").  相似文献   

6.
周愚 《大理文化》2006,(2):19-20
每次走进喜洲,除了领略到大理天地人的精气之外,还会油然产生一种宁静的感觉。这种宁静似乎是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呼啸,岁月风雨的洗礼,显得异常自然、沉稳。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民居中蕴涵有丰富的家族教育内容。喜洲白族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其传统民居亦体现出此方面的典型代表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门楼、照壁上常以暗含家族典故之题词标识出家族姓氏,从而以同姓意识凝聚家族成员并在成员中进行某种价值观的传承;民居的门楼、照壁上还常常题有家族先祖曾担任的官衔或者获得的功名,用于光耀门楣并激发家族成员博取功名;宣扬家风、家声是传统民居字饰中最为庞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体现着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取向。对以上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家族教育内容,我们应采取汲取与反思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8.
前些年,《瞭望》杂志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大理喜洲的民俗时写道:"喜洲实际上是大理历史上的文化重镇,早在汉武帝时期便为叶榆县县治所在,其建城历史超过2500年。直到现在,喜洲人  相似文献   

9.
杨堃 《大理文化》2009,(4):52-56
一、白族的来源问题   谈到云南白族的来源问题,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说,白族乃是一种外来的民族,而不是云南省的土著.至于说,究竟来自何方,属于哪一支系呢,大别言之,共有四说:(一)傣族说.不仅帝国主义分子拉古柏、杜德等人这样主张,就是我国学人,如丁文江、马长寿、林惠祥等,也是赞成此说的.但已经有人批判过,不必多谈.(二)印度阿育王之后说.自从《南诏野史》载有白子国之后,直到现在,就是在白族当中,也还有人相信此说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延续之命脉——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今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国以“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为题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无独有偶,在国内持续的“遗产热”中,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制作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很大比例的长达6小时的节目,并在当天重复播放了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热点话题成为“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亮点,中央电视台还将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和古琴再度重点介绍,使观众在回味这两朵艺术奇葩风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教科文组织通过实施“代表作”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  相似文献   

11.
引言 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适应体系,它涉及人类的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丧葬礼仪作为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即文化的一部分,它也是伴随着人类对生活的适应而产生的,是每个民族独具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就其广泛的外延而言,大体包括文物、建筑群、古遗址等三类。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历史文化高度发达和对人类文明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进入新世纪后,做好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对其的无偿投入,应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和原则。但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理顺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人类历史的见证,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深刻的,文化遗产资源应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纵观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都由文物部门管理,这符合文化遗产资源的性质和文物部门的职责,但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曾经早已明确定位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出现了多重管理的现象。应明确,文化遗产只有归口文物部门管理,才有保障。因为,文物部门是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为目标,经济效益则从属第二位的,这与旅游部门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特点有着巨大区别。定位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07,(7):48-48,50
水下文化遗产通常是指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水下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1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正式批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评估西湖是在中国2000多年关于人类活动和居住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理念支配下,结合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和理想的山、海景观概念,在特大范围内巧妙而又大规模地利用特有的地形地  相似文献   

16.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绚丽多姿、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人生命记忆的根,是巴蜀文化之根,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它更具有活态流变、口传心授的特色.它体现了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活动,集中表现为巴蜀人浪漫奇特、梦幻迷离、不循故辙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7.
巴蜀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巴蜀民间艺术经历着历史的巨大考验的同时,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然而,多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巴蜀民间艺术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走向加速灭亡的境地。笔者认为,运用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解读和阐释,通过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探寻其整体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是以学术研究带动文化保护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18.
荆楚地区年节习俗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具潜移默化陶冶人类性情的力量,是中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文化产业应该有效地使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厚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维和保护行为已然走向纵深,厘清"保护"概念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保护"概念的形成发展趋势及其在应用实践中的主流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