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移民屡见不鲜,而秦汉时期的移民更具特色。若论有目的、有组织、有措施的官方移民,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则首推秦汉。秦汉移民.更以其政治性、军事性和经济性特点见称于世,成为秦汉统治者拓展疆域、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有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移民屡见不鲜,而秦汉移民更具特色。贯穿于秦汉各代的移民,不仅有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自发性移徙,更有封建统治者为了政治、军事、经济目的而组织的移民。秦汉移民既是封建统治者拓展疆域、巩固政权的需要,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成长时期所固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因此,移民对秦汉社会的发展无疑产生了一定作用。本文重点探讨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特点和移民产生的社会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的民族国家整合--新中国头三年历史的宏观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中国政治的黑暗和无序决定了新中国民族国家整合的合法性.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包括社会整合、政权整合、经济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国际关系整合.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不少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古代社会里,中央政权通过“移民实边”加强对边疆治理,人口迁移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海南因琼州海峡阻隔而“孤悬海外”,历代政府对其治理政策缺乏连贯性,政治移民与自发迁移相伴进行;路径选择上,阶段性明显:西汉以降,中央政权开始对海南治理,移民路径有较强的官方色彩;宋元之际,经济中心的南移,移民呈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岛内形成移民线路有两条,一是黎族人向岛的中部地区迁移,一是向海外移民。海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对其移民迁移路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海南开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移民观念。认为古代统治者虽然有组织移民的行为,但是他们实际倡导安土重迁,用户籍制度、关卡制度等国家力量限制人口迁移,其移民观念是保守的。而普通大众因受到农业生产特点、交通条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轻易迁徒,但是因生活所迫,也经常进行迁徙,包括生存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移民者的精神内核是积极谋求发展,追求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剧变,家族组织和国家政权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解体,宗法制度逐渐远离国家政权的结构和权力,沦为乡土社会各个家族都具备的社会形态。以宗族为单位聚居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乡土社会的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人与人的关系。宗祠与族田从精神上、物质上起到了聚拢族众的作用,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非法移民给其输入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人口安全及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未能得到学界足够重视.非法移民对人口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无序增长、人口素质下降两个方面.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的非法移民,以同一跨境民族的非法通婚类型为主,他们对本民族具有的民族认同感是促成非法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冲突关系,对国家认同感的淡化、模糊并非由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而往往来源于非法移民及其家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某些不满.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中外人民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移民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移民,要想移民到另一个国家去,需要考虑许多问题。世界上没有天堂,每个移民国家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看这个移民国家的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政府政策等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自己是否适合在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爱国导向和宗教维系 美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政党分歧、种族纷争、宗教冲突、贫富分化。如果说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话,那么,唯有爱国主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找到在种种利益冲突中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和主要实现方式。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论证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在一代又一代新老移民中形成了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郑成功因金、厦根据地受到清军的严重威胁 ,决定收复台湾 ,以为抗清基地。郑氏父子以军队武装为前锋 ,陆续带走部分明朝宗室和故老乡绅。为了巩固政权 ,还移置了不少纳降的清军或叛逃将士家属 ,以及追随郑氏政权或反抗清初“迁界令”的沿海居民。这是一次由政治、军事的暂时退缩需要 ,以军队武装和其他政治性人员为核心的移民 ,在台湾构成以郑氏集团为统治中心的移民社会 ,是台湾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特殊的政治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许多人为了生存向外移民以避难,大批少数民族涌入中原地区,出现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移民的局面。这一时期,自发的无序移民与国家组织的有序移民同时发生,共同促使各族人民相互杂居。各民族的迁徙与杂居,使民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12.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政管理制度,卫所军事移民是国家强制力造就的移民群体。不同地域军事移民群体来源地区、移入时间、在地化程度、在区域社会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以明代赣州卫为代表的漕运卫所跨越明清5个多世纪,是探究卫所制度、屯田制度、军户制度诸问题的极好案例,需要运用传统制度史与区域社会史结合的研究方法、家谱及科举录等新史料深入讨论。赣州卫军事移民总体呈现南方籍多于北方籍,早期移入者比例高于中期和晚期的态势,他们很好地融入地域社会,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还导致赣州地区风俗的变化。这也是古代国家以移民治理基层社会,进而带来多民族、多族群交流与融合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嵌入式”异质型社区,移民社区原有的文化特质(结构、功能等)不可避免地会与迁入地社区发生文化互动、冲突,其“嵌入”也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三峡外迁移民区即是这种类型的异质型社区。从发展趋向看,移民社区最终要与迁入地社区达到相当程度的整合。移民社区的整合问题包括移民社区的内部整合、移民社区与迁入地社区的整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有助于移民社区的发展和迁入地社会的稳定。以丰峡村作为对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社区的研究,总结出两种文化融合的规律,探寻两种社区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古代女性的价值实现及其文学的悲剧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女性的全部现实生活不在社会,而在家庭,古代女性在爱情,婚姻关系中的被动与不稳定形态,赋予以独特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状态,古代以女性为中心的爱情学,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外古今的历史,神话与宗教总是借助学的形式记载和广为传播的。我国汉藏古代浩瀚的学典籍和民间口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创世神话,其共同点:古代的汉藏统治总是千方百计地把神话移植到宗教中去利用它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服务。但两因社会进程不同,生存环境不同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7.
李渊浩 《广东教育》2008,(10):64-66
知识梳理 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结构的关系及运转方式。其目的是实现国家管理、阶级统治以实现和维护阶级利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扼要介绍国内外关于操突厥语诸民族原始宗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萨满教(现象)是“通过巫术时无生命的自然起调整作用”为目的的、具有实用性的巫术行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突厥、维吾尔(回纥)等民族的早期宗教(包括原始宗教现象和民族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观念为主和以建立政权为目的而产生的,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柯克腾格里(天神)为中心、乌玛依女神、地一水神等神灵的早期多神教——“腾格里教”。  相似文献   

19.
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世中国人看亚洲的一个窗口──《西国近事汇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社会,任何国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总是从周边国家开始,中国也不例外。所以,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首先并且主要是亚洲观。在前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的社会传递工具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且无法超越空间阻隔,因而,大大限制了古代中国人对对部世界的了解认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见于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先秦时代。一般来说,古代中外信息传递者主要是五种人:政府特使、民间商人、僧侣教士、文人游客和移民群体。这些人不仅给中国带来许多周边国家的口头信息,而且留下不少重要的文献著作,如:《山海经》、《佛国记》、《大唐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