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与文学剪不断的"暧昧"争议由来已久,在既往的文学史中,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在中国近代的大背景之下,"文人论政"传统的迁移过程恰恰见证了从文学向新闻的转型过程。"文人论政"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发端期、上升期、巅峰期和式微期四个阶段。"文人"正是通过在不同阶段角色的持续性转变促成了文学到新闻的迁移。虽然"文人论政"随着历史的延展渐趋消逝,但中国文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构成了中国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独特且耐人寻味的一页篇章,也对反思当下新闻界出现的诸多问题有所助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冯梦龙"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专著稍有涉及,没有专门性研究;论文方面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有所成就,如文人与科举的关系、文人世俗化等,但缺乏系统性梳理。由于分类标准和研究对象的界定存在差异,对文人形象进行分类探讨、对文人群体作整体观照等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3.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的一次价值认可和理论评判,对通俗小说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5):47-50
在南曲文人化过程中出现的"汤沈之争",聚讼的焦点在于曲这一文体的本质属性是音乐性还是文学性的问题。这代表着文人曲家已经将曲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来确立其不同于传统诗文词的特征。以汤显祖为代表的文人曲家更强调曲体的文学性,以沈璟为首的则更强调音乐性,最终达成了"合之双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宋人普遍冠以杜诗"诗史"的荣誉称号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杜诗研究的同时,也有部分论者对"诗史"说表达了不满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认为"诗史"一词不足以称赏杜甫的崇高地位,另一种意见则对"诗史"说过于强调"史"的属性而忽视了"诗"的特质表示不满。非"诗史"说的形成与宋人的理性精神、政治斗争带给文人的压力以及指导后学如何更好地学习杜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7.
"感觉自己萌萌哒"一语作为泛娱乐化的表达,值得思量。周作人在《苦茶庵笑话集》序言里提到:"中国现时似乎盛行‘幽默’,这不是什么吉兆。帝俄时代一个文人说,讽刺是奴隶的言语。"流行语具有自成一体的语言符号系统,以特殊逻辑而运作。本文对"萌"、日语"萌え""萌萌哒"到微博话题"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流行趋势进行梳理,从语言学角度的语义、结构、语用视角对"感觉自己萌萌哒"一语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规整来探究"谷雨"名称的来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分析"谷雨"时节在天文所处的位置及历史演变;用物候知识解读"谷雨"三候及其蕴含的自然规律,引入概念隐喻和语义分析理论释读"谷雨"农谚;考证花信概念的起源和择取古人关于花信的合理分类,从花信诗管窥文人对于"谷雨"三信的歌咏和对人生节律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9.
在晚明,以"癖"为美逐渐演变为文人阶层普遍追求的生活品貌及价值观。与以往相比,晚明文人癖好呈现出感官化、世俗化、生活化等特点,它是晚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合力所共同塑就的独特文化景观。晚明文人以"癖"为美,"癖"既反映出一种人性解放、反抗社会世俗价值的意图,又显示一种以"癖"来寄托、承载生命价值、意义,透过"癖"让生命超拔于世俗世界之上的理想。"癖"是审美感官力发展的极致,这种身心与外物的紧密结合,开启了一个新的美学时代。经由癖、疵等偏执之美成就的主体的独特性,深刻反映了文人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索与追寻,体现了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样态的畸变。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的"南浦"本为地名,经过众多文人的反复使用和漫长的演变过程,并接受了楚辞文化的影响和"水"文化的映射,层层积累下丰富的意蕴,逐渐定型为一种文学意象,其主要情感意蕴是离愁和怀人。  相似文献   

11.
据说,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原本有这么一句台词,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但在排演时,演员却把"是"字改成了"这"字。这一改,把婵娟对宋玉深恶痛绝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深得郭老的赞赏。这是"变"的绝好的例子,"变"了之后,情感出来了,而且态度出来了,当然艺术效果也出来了。由此,我联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变"。  相似文献   

12.
僧人与道士形象本有区别,但是以《红楼梦》中癞僧跛道为代表的僧道形象却又时有交叉。这种僧道形象的组合与混同可概括为"一僧一道"与"亦僧亦道"。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考察,可以发现并列式的"一僧一道"与交叉式的"亦僧亦道"现象在四大名著中普遍存在。这是佛道理论交融互补、社会思潮兼收并蓄与文人创作杂取杂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冯小青传记”的创作几乎贯通了明清“冯小青现象”的始终,参与创作的文人至少十七人,现存十四则流传于世.文人在“冯小青旧传”的基础上对其人其事进行了演绎.在对“冯小青传记”的演绎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文人化、清代前中期的才子佳人化之后,冯小青其人在清后期的“后传”中确立了恪守家礼的贤妻形象.这些演绎蕴涵了文人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时代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投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法家就有轻视儒士文人甚至视之为"蠹"的传统。鼓吹评"法"批"儒"的时代把是"法"非"文"推向了极端。这些都与特定时代的统治权力之争有极大的关联。如今要想打着加强统治权的旗号行褒"法"贬"文"之实已无可能,是"法"非"文"由思想层面转向了语言形式层面,也就是以法律语言规范文学语言,以至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在某些法律学者的眼里"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连篇",其中刘大生教授的名文《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很有代表性。文学语言与法律语言差异很大,对二者进行辨析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文学语言尤其诗歌语言的偏见和误解。  相似文献   

15.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题诗的评价,后成为历代评价王维诗的重要命题。传播过程中,"诗中有画"说的内涵发生变化,已非"原生态",其中多误读,有"片面的深刻"。王维"诗中有画"之"诗"特指山水诗及部分田园诗,"画"主要指融入南宗禅意趣的文人"写意"画,是独特的"这一个",不应普泛化理解。"诗中有画"往往"遮蔽"了王维其他诗歌的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16.
“推敲”的故事是一个难于证明其真假的故事,但“推敲”二字在原诗中的更替却使贾岛背叛了本性;如果故事是不真实的,则是后世文人迫使贾岛背叛了本性.从而通过贾岛使中国古代文人背叛了本性。  相似文献   

17.
从乡土小说理论倡导,乡土小说文本示范,乡土小说作家队伍三个方面,论述了浙籍文人在"五四"乡土小说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北地三才"是北方文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才华卓著,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又前后继起,影响力持续了很长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抗衡南朝文学的作用。个性气质不同导致三人文坛地位的差别,温子昇凭借个人才能立足,邢劭和魏收则进一步外化了自身的影响力,有意识地充当了文坛领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在元杂剧爱情剧中,贯穿着元代文人士子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他们将在现实中屡求不得的人生理想借助剧作中失意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相敬相知来实现。作家的人生价值理想也自然寄寓在这种知己情结之中,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玉壶春》便可作其代表。  相似文献   

20.
"抱歉"道歉"和"对不起"都表示心中不安,怀有歉意的意思。留学生常常分辨不清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和使用方法,因而往往会混用这三个词语。文章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分析它们在语体选择和语义表达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探讨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