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晶 《辅导员》2014,(22):43-43
在加拿大,人们最常去的就是博物馆。当流连在各种博物馆时,不难发现最有特色的当数那里的儿童博物馆,进去逛一圈,便会颇有收获。加拿大的儿童博物馆是中小学生的“实践基地”,为什么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呢?原来,在这里能看到古老文明的象征——金字塔、原汁原味的建筑——中国小摊、别具匠心的艺术同地——剧院、精心布置的舞台道具,还有各种实体建筑、交通设施、浓缩的各地风光等,这些百分百还原真实的情景,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知感兴趣的事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西方儿童博物馆日益成为儿童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第二课堂。文章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造访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30位儿童家长开展访谈研究,分析家庭入馆活动特点、动机以及家长对儿童博物馆短长期教育收益的看法。研究发现,在家长眼中,儿童博物馆除了能给孩子带来玩得开心、释放能量等即时收益,也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对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在各地建设更多儿童博物馆、现有馆中增设多元文化展区和促进博物馆教育与正式学前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类非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的美国儿童博物馆,通过馆内外标语、网站建设、父母讲习所、活动项目与展项等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为父母提供育儿教育。美国儿童博物馆的这一实践,对我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儿童馆等非营利性社会教育机构在服务父母育儿教育的形式、途径等方面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儿童博物馆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美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美国儿童博物馆在发展中经历了学校教育的藏品中心、独立的非正式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公众教育服务中心四种教育角色的演变,其变化表现为:观众由“小大人”式儿童到儿童共同体,资源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展览方式由灌输式到自由探索式.美国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角色演变历程对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启示为:以儿童共同体作为服务对象,活动开发方式以留白式游戏为主,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多元共享资源网,建立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家长和社区四位一体的课程研发团队.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简称国十条)明确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2010年,本刊在特稿栏目以连载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儿童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种植园地、科学发现室、炊事室、饲养区、表演区、民间工艺坊、微型社区等的建设与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在虞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课题实验园深入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过程是长期以来努力贯彻《纲要》精神的过程,也是当前贯彻国十条精神的生动体现,力避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2011年,《纲要》即将颁布十周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到来之际,本刊从本期开始以连载的方式介绍他们的实践成果,希望大家能从中了解到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一、对儿童戏剧教育的认识 戏剧是一种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但戏剧教育并不是教孩子演戏,而是将戏剧的元素、形式融入教育,鼓励孩子从中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