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洁 《江苏高教》2012,(4):124-125
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纲要》一书阐释了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的伦理哲学思想:扬弃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提出了两种道德及"理性凝聚"概念,论述了"情本体"思想。其伦理哲学思想中的"情本体"思想,对重新确立道德的神圣性与崇高性、构建当代的伦理道德以及更新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哲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理论对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情本体"意在呼吁个体摆脱工具理性与无限制欲望的奴役,在理性与情感中把握一个"度",实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本研究从"情本体"理论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情"的因素,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最终达成对英语在情境中的有效表达,真正将英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作为我国当代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造性思维对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体论"美学思想的构建和发展是李泽厚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成果,它主要集中体现了李泽厚对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观以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本体论"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2,(26):81-83
"仁"是儒家学说当之无愧的核心思想,它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仁"既有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行为。儒家仁学思想由内而外地影响着诗人们,而在唐宋更有着鲜明的集体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原始儒家的孔孟一系均重视"情",但这一特点后来却被弱化。作为儒学后人,钱穆与李泽厚均力图使中国思想文化回归传统,因此均对"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基于自己对"情"的理解,分别提出了"唯道论"和"情本体"的主张。钱穆与李泽厚的"情"论有同有异,同为主,异为次;同在理论根基,异在侧重点。将二人的"情"论进行比较,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性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为现实的理论困境寻找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的伦理哲学比美学更重要,他针对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的许多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具有极大的前瞻性,但在学术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李泽厚的哲学、伦理、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从道德的分解、"情本体"、人性三分等三个方面对其伦理思想进行概述,可以梳理李泽厚哲学发展的历程。李泽厚的基于"实用理性"的哲学伦理学充满了开放性与发展性,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巨大空间,同时也吸引学界重视李泽厚伦理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形上本体的构建是确保其至上权威性的必要手段,对怎样构建这个问题,从先秦至宋代,历代儒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孟子》、《中庸》、《易传》和周敦颐不仅是其中的代表,而且他们的道德本体论还在内涵上呈现出递进关系,勾勒出儒家在道德本体理论探讨中的三次演进路径:《孟子》以"人心"为道德本体开儒家道德本体理论探讨的先河,《中庸》则以客体之"诚"为道德本体,克服了主体的随意性,完成了对《孟子》主体"人心"的跃升;《易传》巧妙地以"生"赋予道德本体以变动不居的形态,突破天人之间的隔阂,贯通天道人伦;周敦颐以宇宙生存论为基础,以较为清晰的环节连接起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最终构建起超越人伦社会、立足宇宙万物的道德本体论,为儒家学说的至上权威性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后的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德感生活是儒家生活哲学的定名。道德理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的轴心与本质要害,因此从这意义上说,儒家德感生活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或模型。然而在现代的情镜中,儒家德感生活的固有弊端限制了其现代开展。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中关于理性与道德的各自区分,对传统道德观念进入崭新生活世界——德感生活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个体与全体、整体的矛盾关系,它以伦理生活、道德实践为基础,追求情感融通的实质普遍性,而不同于侧重理性认知的形式普遍性。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展开其情感普遍化维度,本体意义的情感普遍性是亲情显现的依据,而全体意义的情感普遍性则是亲情显现的结果,共同构成一个本体即全体的融通为一的情感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建构起了一个情感普遍化的纵贯融通模式,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秩序、理智认知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亲情观念的普遍化维度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人的情感生活、精神生活以至整个生活世界,今天仍然是我们探索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1.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建构新的哲学本体论范式即实践哲学的发祥地.马克思所建构的实践哲学,其逻辑底蕴是世俗立场,价值旨归是理性世界,人本精神是自我意识.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理念与形态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本体论观点,这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不同所致。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人的个体生命不是单子,而是以个体性与类本性的辩证关系为根基的一系列辩证本性。人的个体生命本体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出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5.
叶燮《原诗》的体系性在当代大受推崇,其中"理事情"概念尤其受到重视。考虑到"理事"概念本身是哲学上的范畴,本文就试图从概念移植的角度,具体分析在哲学理性力量和言志缘情的诗论传统角力下《原诗》理论矛盾的生成,并审视其得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现儒家创始人孔子最高理念的"仁-礼"思想结构,在现代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理论中可以被理解为孔子学派的"理论硬核"。在这个"理论内核"中,代表心理维度的"仁"与代表文化维度的"礼",分别通过孟子学派与荀子学派得到彰显和侧重,并构成了其各自立论的基点。由此,学界"心理与文化的辩证法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观点,即得到了一种现代哲学视域的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详尽地记述了儒家美学创始人孔子在春秋晚期社会影响下产生的"仁"、"礼"等思想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美学。它讲求美善统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判美的标准,为儒家的社会美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 ,以儒家“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 ,生于公元前 5 5 1年 ,死于前 479年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鲁国陬邑人 ,鲁是周公儿子的封地 ,故非常重视“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仁学”为其学说的核心 ,其目的在于恢复“礼”。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那里“仁”一方面作为“礼”的基础 ,表现为社会的伦理规范 ;另一方面要求个体要克制自己 ,化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欲求 ,使社会与个体达到统一。孔子推而广之 ,对人的看法认为 ,“…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1.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其所著《一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将孔子排在第五位。这是因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结合当时时代回答儒家学说提出的意图主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C.尔虞我诈,弱肉强食D.实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