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社会结构假说六种理论,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性别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语言中的性别意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蕴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社会价值取向,并反映出社会规范与民俗心态。本文试图从英语性别词汇形式、男女两性用词差异方面对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意识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女性附属性别观认为,现代女性广告发展到今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但仍普遍存在着轻视女性的发展潜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新的品格特征等现象。女性附属性别观的成因可以从社会价值现状、女性审美心理与广告评判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建议"让妇女回家"引起的讨论为例,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从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化、女性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空间能力性别差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得到众多实证研究的支持。但差异形成的原因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关于性别差异形成的理论假说主要可概括为三类,即强调生物因素的假说,强调环境因素的假说,生物一环境相互作用假说。而各类假说的科学性如何,最终取决于该假说能否同时解释性别内差异和性别间差异。生物一环境相互作用假说能够较好地回答该问题,它是目前比较容易接受的假说。  相似文献   

6.
雌雄两性的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高等的动物、植物自不待言,就连低等的生物种类如微生物中,也存在着性别的分化。对高等动物来说,两性分化不仅表现在生殖器官方面的显著差异,而且在生理和行为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就植物而言,雌雄性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花器上,而在微生物中,雌雄分化就仅仅局限于在某些生理特征上。因此,生物的性别分化现象是很复杂的,而决定性别的机理显然也不会简单。  相似文献   

7.
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缺乏具有自觉社会性别意识的学者群体在性别平等的理论、观念和实践上的持续推动,广西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组织或把性别平等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的学术团体;二是开设与性别平等发展相关课程的院校很少;三是女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性比较低。发挥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资源的优势作用,需要建立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机构并开设女性学的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8.
汉语恭维语中的性别语言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男女大学生的汉语称赞语问卷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男女生在称赞词汇、称赞话题和称赞策略上均表现出差异。性别因素不是引起男女语言差异的唯一原因,其他因素(如社会地位)都会与性别变量共同作用,导致男女语言或差异或相似现象的产生。同时,还从支配论、差异论和社会语用三个方面解释了引起男女恭维语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进程中,高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由于缺乏具有自觉社会性别意识的学者群体在性别平等的理论、观念和实践上的持续推动,广西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组织或把性别平等发展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的学术团体;二是开设与性别平等发展相关课程的院校很少;三是女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性比较低.发挥高校促进性别平等发展资源的优势作用,需要建立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研究机构并开设女性学的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10.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女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薪酬水平、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等均不如男生,显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导致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一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女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对女生择业产生一定困扰;三是社会化过程对女生社会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将先进的性别敏感发展理念引入高校,借以促进两性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大部分源自认知,而造成这种认知的是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教育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性别认知也会受到教育影响并在过程中塑造性别角色。本文试从性别与性别认知、性别不平等和教育改造认知三个部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题分析教育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了英语在性别标记方面的特征。由于社会因素尤其是女权主义的影响,一些特别标明女性性别的使用形式开始消失。在性别区分上英语变化的倾向是趋于使用不含性别区分标志的通性词(Epicene)或中性词(Neutre)。  相似文献   

13.
性别和谐是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并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境。然而数千年来,由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汉语中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语言。我们尝试从造字、构词、语义等方面分析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成因分析,希望对我们了解并最终消除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逐步实现性别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女性主义者角度指出性别社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不利的社会性别分工和角色定型,有必要提出消灭社会性别的后性别社会的概念;然后从生物性别的视角分析性别的多样性,指出两种性别的分类法不能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又根据心理生理社会的解释模式和社会物理学的成果分析社会性别复杂性,解析本能、直觉等概念的经验来源及其性别歧视的成分;最后参考了有关性别平等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建议一些通向后性别社会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国外新的性别差距摭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性别差距指的是近年来男生在学习成绩,班级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新的性别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正在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国外研究者探讨了新的性别差距的成因及解决措施,性别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男生转向.我国也存在新的性别差距;应重视研究新的性别差距,这对于教育实践和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的性别主义存在由来已久,而且受到不少语言学的关注,在化渊源、性别形象、排列顺序、构词、称谓等几个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主义都有相似性及区别性,本试图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有助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的社会性别教育,目前仍存在着社会性别教育及研究中的“性别屏障”、高校管理层及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不强和社会性别理论自身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开展社会性别教育,可遵循以下新思路:应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与管理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和对性别差异的敏感度,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性别理论与社会性别教育的研究,应注意社会性别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性别与语言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变异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阶级、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等都对人的言语产生影响。在研究语言变异中,性别对语言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西方语言中性别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是生理性别,另一个是社会/语法性别。而社会性别是造成不同性别语言变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会话中性别的语言差异主要包括两性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及会话风格和策略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造成跨性别文化交际的障碍。性别语言差异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为避免交际误解,预防语用迁移的发生,应培养跨性别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