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以《仪礼》为经,融会诸子史书而撰的礼学巨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以尊卑吉凶、次第伦叙为总体思路,并照诸礼在生活实践中的发生顺序,对《仪礼》篇目次第重撰增定。在释礼中,朱熹重视礼的实践性,其以“文质”之别释礼之“经变”,主张释礼需注重“大本大原”,并提出释礼需在遵古的基础上进行合乎“人情”的变通,实现对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朱熹对《仪礼经传通解》的诠释既是对其所处时代礼学思想的回应,也是对其“礼下庶人”诉求的推进,亦是其实现经世济民理想之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朱熹礼乐思想的研究总体来看并不充分。对朱子礼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学和史学的考辨,如对《家礼》的真伪和历史影响的研究,对《仪礼经传通解》经学思想的分析。对朱子的"乐"学思想则以其音乐著述的史料学考证为重点,同时对其音乐思想的内涵与历史影响也有一定关注。从目前来看,关于朱子礼乐思想的哲学与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而这也正是朱子礼乐思想在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诂林》所收《说文段注》类文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训释兼校勘类,即训释为主兼有校勘的性质,收有8种著作;一类是单纯训释,收有2种著作。文章对这些文献的性质与特点进行目录学讨论。认为这些文献以段注为中心,对其考订、训释,成果显著,对后人研究段注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仪礼》又名《礼》、《士礼》、《礼经》、《礼古经》,或云《礼记》、《古文礼》,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礼仪制度影响极大。在汉代,《仪礼》备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今文经《仪礼》十七篇,与《礼古经》五十六篇相比,受到重视;从高堂生以下,传授源流较为清晰;研究《仪礼》的著作,以郑玄的《仪礼注》最为有名,至今是人们研究《仪礼》和中国古代礼制的主要参考书之一。通过对汉代《仪礼》研究状况的总结,可以反映汉代的学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两宋创发新义阶段的一大代表人物,杨复在《丧服》诠释上继承了朱熹礼学的治学思想,秉持一种发展的“五服”制服原则理念。所著《仪礼图》兼具随文释义体和图解体著作的双重特点,而且巧妙地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所绘服制礼图类型丰富,包括服制义例图、服制器物图及切于实用目的的丧服表解图,兼具礼经学和礼俗学并举的特点;从《丧服》经传礼文诠释角度看,主要以剪裁截取郑《注》、贾《疏》为诠释手段,诠释简洁准确,不以发明创新为要务;截取《丧服传》及《礼记》中《丧服小记》诸篇相应服制礼文,将其与《丧服》篇经文融为一体,提升了他们的服制地位。作为黄榦《仪礼经传通解续·丧礼》的一部分,杨复所制《仪礼丧服图式》内容极其丰富,既有与《通解续》相关服制门类关联照应之处,又具有自身独到之处,如采用图解体而不是纂集体的著述体式,引用文献涉及的学者数和引用次数极其惊人,着意于丧服制度的古今沿革与变迁情况发覆,凸显了后世现实社会的服制适用性问题,更具礼俗学色彩。  相似文献   

6.
梁凤居 《现代语文》2007,(11):120-121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汉语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解字》的经典之作.《说文解字注》涉及训诂、文字、词汇、音韵、文化、辞书编纂等方面,本文欲对其校勘加以探讨,总结《段注》的校勘方法,管窥段氏的校勘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朱熹所纂《朱子家礼》传世,深刻影响到现代陕北人的婚仪礼程。主要表现在仪式和思想两方面。试将《朱子家礼·昏礼》置于陕北历史背景下,从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方面具体论述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礼学的复兴一向以来被归为受文字狱影响和稽古右文政策的引导,但笔者梳理发现,清代礼学研究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晚明王学的禅学化及明清鼎革的巨变,导致士人逃禅,部分学者坚持纯净儒学化运动,从而带动儒家经典和礼学研究的展开。同时,明代以来流行的《朱子家礼》及其改编本的固有问题,促使清代礼学由家礼改良向经礼考证回归,并由宗法宋明经注逐步转向宗经郑注,以此带动礼书编撰和《仪礼》研究的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9.
隋唐古文献学家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贯通经玄之学,突破一家之见,对于汉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余家观点考证异同、取法总结,音注和训释方式都不拘一格.尽管当时校勘一学尚处于发展状态,陆德明训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本前代精华,结合运用运用音韵、训诂、文字学的多方知识校释异文,订正了前人音切中的诸多误字,取得了很高的校勘成就.  相似文献   

10.
吴之英于《仪礼》的诠释多涉及名物、礼制,并重视阐发礼意,这与郑玄注《仪礼》精简的特点相一致。吴之英《仪礼爽固》也较为精炼,容易把握,同时他对郑玄达诂高见也多有吸纳。吴之英继承了宋以来经学家们治《仪礼》不株守成说的路子,他对《仪礼》篇目的解题或对经文的诠释可补郑《注》之疏漏。吴之英所绘制的《礼事图》和《礼器图》,将《仪礼》申复杂难明的名物礼制变得形象和直观。  相似文献   

11.
前言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公元127—200年),是汉末著名的大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而尤重《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郑注《三礼》常用“以今况古”的手法释经,即以汉代的典章、制度、文物、风俗、时事、方言、俗语等等,来比况和解释经文,使经义易明。因此,郑玄的《三礼注》中为我们保留了许多有关汉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其中许多不见于“正史”  相似文献   

12.
朱子《家礼》是继儒家《仪礼》之后影响古代社会生活最大的一部礼书。它的内容和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发展、道德继承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仍然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人们在庆贺国家大事、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十分盛行“飨”之礼仪。然而飨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只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对此,后世学者辑逸补亡“飨”礼之作的不乏其人:元代吴澄撰有《仪礼逸经传》二卷,但只在聘觏礼中兼及“飨”礼;清代诸锦著有《补飨礼》一卷,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 是篇以《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代吴澄曾作考注,尝有补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杨天宇《仪礼译注》和彭林《仪礼全译》为参考,运用归纳文献用例、内部求证等方法,对郑玄《仪礼注》与王引之《经义述闻》存在分歧的地方,择取“孝友时格”(《士冠礼》)、“某得以为外昏姻之数”(《士昏礼》)、“布席于奥”(《士昏礼》)三则,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5.
从"爰"的释义看《经传释词》的几点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传释词》是古汉语虚词研究领域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但也存在一些疏漏,如义项当分而未分、单字为训易歧义、误以实义为虚义、注语与义项相违等。本文以《经传释词》卷二“爰”字的释义为例,说明此书在释义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熹礼学具有很强的经世倾向。朱熹主张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能拘泥于礼书和古礼,使礼的精神与时代的变迁相符合。其变通古礼和简化古今礼的主张,正是为了让礼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为现实社会所采用。《家礼》和《仪礼经传通解》体现了朱熹的经世理念,通过这两本书,朱熹将修身与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内外兼修的礼治思想体系。朱熹强调礼的践履性,并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即使在当今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仍然具有实践价值。关于《孙子兵法》自古以来最为权威的训释材料集成首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对该著作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在《十一家注孙子》中的诸位训释家中,又首推魏武帝曹操的注释,对其训释材料的整理则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名物训释是《诗经》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元代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蔡卞《毛诗名物解》等名物训释为基础。用朱熹《诗集传》作蓝本,关注《诗经》经传义理的阐发,将名物训释和诗义相结合,展示了名物训释的另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9.
程颐在注解《周易》的过程中,对《周易》经传中的一些衍文、错谬、脱文等问题进行校勘和考订,校订的方式主要通过“内证”和义理考察。程颐对《周易》经传的校订是宋初以来疑经惑传学术风气影响的结果,也是程颐建构新儒学理论体系和应对佛老之学挑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