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在超越中的"超越"含有自我超越的意义,但更多是指宗教神学意义上的超越,而"内在"是指超越者内在于自然、经验和民主生活中,超越与内在之间相互沟通,往返互动,形成内在超越。杜威成熟期的思想具有这种内在超越特质。其中超越维度具体表现为对"理想的善"的信仰;内在维度表现为负责任的思想方法。杜威从统一理想与现实入手,将两者统一...  相似文献   

2.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基于“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前提。科学与宗教,就是人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科学的”或“宗教的”——来把握世界、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理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文化样式,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这种关系,既需要以主流文化样式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来衡量,也需要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相互渗透和评价。一定时期科学的世界图号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科学与宗教在特定时期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相互评价,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夏娃和亚当偷吃的苹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和乔布斯的苹果产品能够体现宗教与科学的异同,上帝在替代可能性的前提下主宰宗教领域,人在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下主宰科学领域。"三个苹果"的故事进一步表明,宗教的方法是启示,而科学的方法是观察、实验、数学和理论,但理性是二者共同的方法,夏娃和亚当的利己理性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理性,同时体现了宗教与科学中理性和信仰同在。而且宗教的一些精神态度、职业道德和规范与科学相似,也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埃里克·沃格林在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领域有其独到贡献,但汉语学界对他的研究仍处起步阶段。沃格林在一些核心概念上采用了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的用法,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其思想意涵造成了困难。在沃格林所倡导的新政治科学中,"寻求秩序"是其理论工作的目标,而"秩序"既意味着人所经验到的实在的结构,又指人与该结构保持着协调关系之时的那种生存状态。寻求秩序的工作经由对"经验"和"符号"的分析而展开。在沃格林那里,"经验"指的是人对存在及其秩序的经验,其中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有关外在事物、经由感官获得的经验,而且包括那些只能通过一定的凝思才能有所认识的超越经验。与此相应,作为对经验的语言表达,沃格林所关注的"符号"涵盖了由神话、哲学、宗教启示乃至于神秘主义所包含的各种内容。由此,沃格林的新政治科学明确地拒斥、或者说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之分,这是由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现代学术主流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分野而作出的。相反,沃格林的新政治科学呈现为一种哲学性的经验研究,以各个时代、各个社会的人们有关秩序问题的符号化表达作为其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它也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理论对宗教经验的概念和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宗教经验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群体的宗教传统和文化。宗教经验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宗教经验包括非宗教徒的超自然体验,而狭义的宗教经验仅指宗教徒在宗教信仰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从人类历史的纵向看,三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里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伴随人类始终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在人类文明的森林里蒇蕤共处、彼此互动。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以来,尽管基督教遭到了科学与理性的毁灭性打击,但现实世界不仅不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而且还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未知的危险,特别是现代性危机,远远谈不上"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应该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的思想,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客观上还会向宗教意识开放。从基督教存在的历史中发现合理,从合理中吸收经验,这符合文化史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以来,尽管基督教遭到了科学与理性的毁灭性打击,但现实世界不仅不能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而且还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未知的危险,特别是现代性危机,远远谈不上"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应该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的思想,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客观上还会向宗教意识开放。从基督教存在的历史中发现合理,从合理中吸收经验,这符合文化史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已经开始对"科学与宗教"进行系统研究。民国时期,由于社会需求与学术传播两方面的因素,这个论题在中国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翻译不少关于"科学与宗教"的西方著作。"科学"与"宗教"都是舶来之物,但它们在中国却被贴上"正"与"负"的相反标签。中国知识分子力图通过两种方法去矫正国人对"科学与宗教"认知偏差:其一,溯本清源,让中国人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科学与宗教";其二,弥合鸿沟,对"科学与宗教"秉持"和谐与互助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普遍的看法是,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无非三种:宗教的,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宗教关乎人生的终极意义,探求人类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科学旨在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文学艺术则直指人的心灵世界,所谓"文学即人学"。而在读过大学同窗好友陈小云的《泛广告时代的幻象》之后,笔者不由得感叹,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应当添加一种:广告的或泛广告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作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于二者的关系,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必须放到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史中去考察才可能全面而深刻,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冲突不是它们关系的本质,而只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已,科学与宗教的协调共处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对"乌托邦之灵"的追索是布洛赫早期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他的《乌托邦之灵》中,布洛赫将这种追索建基于过程哲学视域内的"尚未"概念,借助"生活瞬间的黑暗"这一宗教神秘主义意象,把最终的希望指向了主体内在化的自我相遇。这种自我相遇是乌托邦之灵对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是回归灵魂深处的自我救赎。布洛赫的这一思想,看似玄妙,实则颇具现实考量。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里,认为"人文"与"天文"相对应;而在西方思想领域则认为"人文"与"科学"相对应,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意义。自然科学注重的是"物",而人文科学注重的是"人",二者互补,但不能取代。人文主义倾心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主要通过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呈现出来。而自然科学成果可用于善,也可用于恶,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才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堂的形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规格与水平。科学课堂应具有生长性,用"生长"来定义,是一种教育观的改变,即课堂彻底转到了"学生立场",而且赋予了学生生长过程中的生命意义的建构。创设生长性的课堂就是倡导师生以"享受科学"为核心,互动互促,让学习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教学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  相似文献   

16.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自身特定的批判对象。从批判指向的目标看,科学的批判性表现在四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对非科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批判,对科学自身的批判,对科学技术及其影响的批判。即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越出科学领域,对非科学领域的宗教、迷信以及伪科学等方面进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对业已存在的科学概念进行批判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或革命;对科学导引下的技术所产生的多重影响进行批判,为科学的发展护航,并为科学的合理性存在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7.
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当前宗教工作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坚持科学无神论,同时,又坚持发展创新,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  相似文献   

18.
梅亚苏认为,人类的真理即是全体人类的绝对正义,在世界绝对偶然性的前提下,使每个人相互平等的绝对正义可以偶然地出现。当下世界使绝对正义不可能,只有突破当下世界的人类必朽规则,每个人都成为不朽的人,绝对平等才得以产生。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对真理抱有希望,即每个人都应该欲求一种不朽的新生命。人类的价值就在于思考真理,而并不能将价值寄托于超越于思想的对象化的他者上。个人对生命不朽的希望与全人类的平等是统一的。当下的人类仍然处于超越者的统治之下:无论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还是现代社会的技术,外在于人类的超越者总是为人类的理性设下了不可跨越的结界,人类在这个世界中总是被塑造为某种不平等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行动,首先就是要打破任何超越之神,实现人类的生命自主权。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是唯一不排斥科学的宗教。道教徒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旗帜下,积极探索自然和人自身的奥秘,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逐渐把这些探索活动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道教徒生活方式本质是一种宗教的生活方式,道观中的道士在日常的宗教生活中所进行的日常功课、受戒授箓、修炼等活动都蕴含一定的科学韵味。  相似文献   

20.
依肯·威尔伯,现代性的核心是"三大价值领域的精细分化"。在此语境里,唯有透过各种传统宗教的共通核心——"存有巨链",才能整合科学与宗教。即,科学以广义的经验论代替狭义的感官经验论,宗教放弃神话与教条而立足于实证,并且,两者都遵循有效知识的三大准绳,在此基础上,存有巨链就能让科学和宗教达到和解,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