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几种石刻碑志。三种碑刻在内容上较为相似,主要是赞颂地方官员任职时期的德政、美政。目前可考的金代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共有18块,其中有9块刻于金世宗和金章宗治世时期。18位传主中,14人为县一级官员,3人为州级官员,1人为府级官员。他们多数为进士出身。在碑刻中,地方官员的政务能力和“父母官”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描绘。此外,碑刻所记载的官员政绩,有一部分与中央政府制定的“考课”制度内容有所出入。这反映出民间和官方对于地方官员的德政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官吏经济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户口、田租、赋税、垦田数额增减以及为政之廉贪。方法是通过审查核实、评定等级,最后予以赏罚。古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发挥了一定的督查劝勉、激浊扬清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流于形式、考课不实、官吏舞弊、弄虚作假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代广东政府为开发落后的新置州县,保证勘乱成果,广招移民,垦田开荒,允许外邑士子以"附籍"之名入学应试,并以"土附分案"的方式处理土籍与附籍士子因学额问题所产生的矛盾。但这一政策被部分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引发出"科举移民"的严重社会问题,激化了土籍、附籍士子之间的矛盾。入清以后,随着假移民、真科考现象的日益严重,加上地方官员对"附籍"意义认识的转变,广东政府取消了行之百年的土附分案政策,以此杜绝科举移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考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宋代的考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丰富的内容,其标准符合实际,方法较完备,这对官员的检查、评估、督促、激励等都是有利的。就考课内容而言,实户口、增垦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摒除盗贼、招诱流民、公平执法等,这对发展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巩固皇权、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封建政治的制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5.
《萃美录》是明代浙江士民歌颂镇守太监刘璟德政的诗文汇编。从书中所收诗文作者的身份书写入手,我们考证出该书并非刊刻于正德十年刘璟离浙之时,而是正德十三年秋冬。这恰处于刘璟走出政治困局,在明代宦官制度史上破例从南京闲散之职重新出任一省镇守的前夕。《萃美录》在此时刊刻,无疑起到了宣传其过往政绩,证明其能力堪任的作用,很可能正是刘璟谋求东山再起的重要努力。《萃美录》兼具离任纪念册与复出推荐书的特质,充分表明了明代地方官德政文本刊刻时间值得仔细辨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被歌颂者具体处境与当时官员考课选授制度探讨其政治文化意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勒于宋金癸丑 ( 1193)年间《虞芮二君让德记》碑 ,主要反映我国西周初年周文王 (西伯 )为领袖期间 ,虞、芮二诸侯国君为争田起讼、后受感化 ,所争之田相互放弃而成为“闲田”的历史事实。文中既见出周文王仁爱为本的政绩 ,也透出虞、芮二君让田改过、谦恭礼让的美德。其中所蕴含的社会道德理念对今人仍具有诸多的启迪和教益 :一、见善思迁 ,人性道德的自觉与提升 ;二、谦恭礼让 ,群体人际关系的和谐、竞争与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屡见史籍,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涵盖地方官的“治绩”和“品行,”它是国家了解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官的考课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宋代,在对官吏的考核中,中央主持考核的机构经历了多次变化。宋初设有流内铨,掌文官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之铨选注拟和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还设立三班院,负责对武官三班使臣的考课、注拟、差遣、酬赏等。太宗太平兴国六年,置京朝官差遣院,主管少卿监以下京朝官考课、注拟、差遣事宜。淳化三年,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相似文献   

9.
就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课的范围与员数、方式与标准、考满后的守选年限等问题,以及表现出的分层与分等结合、德能与劳绩兼顾、考课等第影响守选年限等特点,进行专题性考论。文章认为,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课的范围,与县等、员数和官品等有关,主要是除京赤(次赤)县令以外的各等县官,估计纳入六品以下县官考课的最大数量在7467员左右,这是一个稳定基层统治秩序的庞大群体;对这个群体进行考课的方式与标准,既符合考课制度的一般规范,又设定了一些特殊要求,如规定各地每年考课校定的时限,实行自下而上的年度考制,注重户口、丰稔、赋役、治安方面的职事行能,确定考满年限等,较好地起到了监管地方官员的作用;唐代六品以下县官考满后的常例守选年限,大致设有十二选,卑官多选时长,高官少选时短,很可能常例守选年限与官品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或在每年吏部公布的选格中有所规定;常例守选年限还经常被皇帝诏敕临时规定、减选或殿选奖罚措施等打破,其中减选或殿选的主要依据是考课等第,而考课等第往往影响减选或殿选后的守选年限,甚至关系到未来仕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立于清末同治年间的<虞乡县强宜庵免减差徭记>碑,真实地反映了清季名臣阎敬铭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撰碑者从社会治乱、政权存亡的高度立论,通过对我国封建社会唐以后赋役制度发展变化分析和总结,生动、形象地歌颂了旧虞乡县邑侯强宜庵上任伊始,免除各项徭役科条、减轻当地农民负担的政绩,突出强调了"恤农为政事之本"的深刻命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史·循吏传>所载十二位北宋循吏,有的出现于北宋初期,有的则出现于考课制度完备、甚至崇尚功利的北宋中后期.他们一般久居地方,敢作敢为,课绩优异,深得民众爱戴.不过,<循吏传>的代表性颇有不足.一是元史官对北宋原有循吏有所调整;二是在"崇道德、黜功利"原则指导下,一些循吏及其事迹出现残佚甚至偏颇的现象;三是受选录标准及范围等因素制约,一些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始终未能成为宋元史官认定的循吏.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朝时期,尚书省官员参加了百官给谥程序中"议谥"这一环节。北魏官员谥号的实际评议过程中,尚书省负责审核行状的真伪,确定行状的记载与考簿的记载一致之后,将行状交与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博士根据行状评议此人的谥号;当官员的谥号与其生前考课行迹不一致时,尚书省的官员依照官员生前的考课行迹,对礼官评议的谥号进行驳议,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考课标准发生重大变化,而年劳标准的确立是其重要表现。年劳标准虽与政绩、品行标准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因能够适应官僚政治的运转,三者逐渐融合,对唐代考课标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地方官员的频调现状,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我国现阶段任期制度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干部年轻化的片面理解;部分地区思想教育工作流于表面,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和切实的政绩考核办法.为此,需要从强化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素质教育,加强地方政府官员流动体制的制度建设,严格推行任期制和地区目标相结合的模式,严把地方政府官员选拔的质量关,社会舆论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法律法规的原则性和实际情况的灵活性等六个方面来解决我国官员"频调"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整体绩效与官员的个人政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务实践中,政府绩效与官员政绩之间呈现出非典型的相关关系.理论上,官员个人政绩的改进可以带来政府部门整体绩效的提高;但在特殊情况下,官员对个人政绩的追求可能会给政府政绩带来负面影响,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行政权力的有效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对政府整体绩效和官员个人政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完善行政绩效考评体系、改进行政人事任免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秦汉以来,伴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考课官吏的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秦汉通过上计的形式考课地方官吏,颇有成效。魏晋以后,上计已徒具形式,考课长期废弛。直到北魏后期,新的考课制度才重新建立。本文试图对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作初步探索,以就教于方家。一东汉末年,考课制度破坏了。三国时,吴国在孙权治下,曾实行过考课制①。《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载凯上疏孙皓曰:“先帝时,居官者咸久于其位,然后考绩黜陟。今州县职司,或莅政无几,便征召迁转,迎新送旧,纷纭道路,伤财害民,于是为甚。”但是,孙权实行考课的详情不得而知,且至孙皓后  相似文献   

17.
<正>《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文系当时山东谷城县官员共同发起的为前县令,当时已转任河南汤阴县令张迁所立的德政碑,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刻。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碑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碑阳隶书15行,每行42字,碑阴捐钱人名字及所捐钱数,共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用笔以方为主,内敛,笔力雄厚多变化,字视大小而笔画或粗或细;结  相似文献   

18.
封建官僚体制下,官吏并不是世袭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西汉时期,官僚制度逐步发展,选官、考课、退休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导致官僚阶层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考课结果的优劣会决定官员的迁降;退休后官员会由官变民;如若犯罪则会免官甚至受刑.官僚阶层的流动性保证了统治阶层的质量,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陋规,以它存在的层次,可以分为部费陋规和州县陋规。州县陋规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可对人言"的,一个是"不可对人言者"的陋规。笔者将以清代"地方钱粮起运"和官员俸禄、地方吏役工食银为切入点来探究"可对人言"的陋规问题,说明这种"陋规"存在的有限合理性,探讨为什么陋规能在州县地方政府存在,不能被革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官员政绩考核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官员政绩考核缺乏法治,人治现象严重 当前。全国各地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相当模糊,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标准等方面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往往都是上一级领导部门随心所欲,领导要抓哪项工作就把它作为考核的内容,方式无非也是领导说了算,标准即为上级领导的主观印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治。在对政绩考核的监督方面,更加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下级官员根本没有资格对上级官员的政绩考核过程进行监督,一切都是上级领导说了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