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这样一例比喻:“①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②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例为两个比喻的连用,值得商榷的是,前一比喻的喻体和后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从原句不难看出两者均为“花蕊”。这对前一比喻来说问  相似文献   

2.
夏吉中 《学语文》2004,(4):4-14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其中一个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个比喻非常生动的描摹出了破晓(入暮)时刻,光线逐渐加强(减弱),小屋逐渐明晰而突出(暗淡而模糊),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前进)的景象。(加点词语可用括号内词语代替一笔者)但美中不足,从作者所作的比喻本身看,花蕊的本体肯定是山。理由有二:其一,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其二,花蕊绽开好像层山后退。但实际上,花蕊是雄蕊和雌蕊的合称,居花中间,它不会绽开,绽放的是花瓣,花瓣合称为花冠。(见右  相似文献   

3.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第12自然段,描写小屋和山的阴晴变化,想象新奇独特,意象鲜活雅致,意境宁静幽雅、神奇美妙,令人遐想联翩。遗憾的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句中的“蕊”字应是“蕾”字。“蕊”乃花心。无以“绽开”,“蕾”即花苞,包括“花瓣”和“花蕊”,才会“绽开”。  相似文献   

5.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郑愁予在《错误》里最吸引我的句子。"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春来到山中。当花瓣微  相似文献   

6.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  相似文献   

7.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几乎不可更易一字的散文名篇,但文中的两个“花蕊”却用得不恰当:“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花蕊”是被“花瓣”所包裹着的,处于花冠的中心,非叶状体。既能“绽开”又能“收拢”的,应该是叶状体“花瓣”,而不是“花蕊”。作者在紧接着上面所引的两句话的后面写道:“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前…  相似文献   

8.
高语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一中有这样一段话:“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学性。”笔认为这段话中加点的“蕊”字运用有误。  相似文献   

9.
下面是我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册语文写作第二单元的教学实录 :各位同学 ,我们知道 ,想像和联想是我们写作中表现主观色彩的两种手段。学习运用这两种手段 ,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两种手段在写作中的运用。一、想像视通万里师 :让我们先看看例子 ,我们刚学的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有一段话 (屏幕显示 ) :光线以明亮为好 ,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 ,因为屋虽小 ,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幕 ,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 ,一片柔静 ,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 ,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 ,好像层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代所修《四川通志·经籍志·集部》所著录的三部典籍进行了考论。对《扬雄集》,考历代《史志》对雄集的著录、《扬雄集》卷数、扬雄诸《箴》的情况;对《花蕊夫人诗》,考花蕊夫人姓氏、其《宫词》与王建《宫词》的关系;对《苏学士集》,论其卷数和后人对苏氏诗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红问:《绿》中是如何表现醉人的绿的? 《绿》的第三节将难于言表的绿,表现得十分醉人。仿佛那“离合的神光”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胸间。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它的呢? 一、比喻。在第三节,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梅雨潭醉人的绿。醉人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满是奇异:“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已被那无边无涯的“绿”所激动,所陶醉。其次在于它的着实可爱。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相似文献   

12.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一种运用较广的修辞现象。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是喻体同本体间的相似性,把握相似点是理解含有比喻的文意和恰当运用比喻写作的前提。但是,一件客观事物可能具有多重性质特征,人们认识同一件事物也可以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因此,把握相似点往往是困难的。较为准确地把握比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先分析下面的例句: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2.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大象头,有的象老人,有的象卧虎……(李健君《雨中登泰山》) 例1中本体“山”、“小屋”和喻体“眉黛”、  相似文献   

14.
一、《梦溪笔谈》及其作者《雁荡山》是宋代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中的一条,载在该书第二十四卷杂志一,题目是为便于介绍而后加的。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天下州县图》、《苏沈良方》等。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许多学生都选择了以下两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两句确实是耐人寻味,在全文中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典型表现本文优美动人、柔和温婉的语言风格。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透彻的体验如此美妙的语言呢?笔者  相似文献   

16.
先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几个例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八册《咏柳》) 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八册《晚春》)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七册《青松》) 上面这些诗句都吟咏了花草树木,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法给人以具体的形象,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例1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例2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讲清楚比喻这一概念(这里主要指明喻),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据我了解,学生的主要问题大致如下: 一方面,对比较复杂的比喻,哪是本体,哪是喻体,许多学生都不甚清楚。试看例一:“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高一《雨中登泰山》)。其喻体是“人没有眼睛”,还是“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学生搞不清。如果是前者,那么“似乎少了灵性”算是什么?也搞不清。再看例二:“我们在商洛山中,被包围得铁桶相似”(高二《虎吼雷鸣马啸啸》)。对这个比喻,则本体、喻体都搞不清,或把握不住。  相似文献   

18.
《诗经·关雎》是一个比喻系统。本文作了如下论证:(一)《关雎》是一个关系比喻;(二)《关雎》是一个复合关系比喻,具体而言,是一个"X型复合关系比喻";(三)《关雎》是一个双层关系比喻,既有"表层明喻",又有"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9.
(一)默写(8分) 1、明月松间照,_.2、青树翠蔓,一参差披拂。3、写山《少年中国说》中比喻生气勃勃的连续两个语句: 4、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 A组:(l)沙酒一杯家万里,一(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崔颜的《黄鹤楼》中表现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的诗句是_。 B组:(1)八百里分魔下炙._.(2)_,清木秀而繁阴…… (3)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中奉劝人们不应守旧,而耍向前看的诗句是一,_.义巡些塑夕(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三)阅读下文,完成9一10题(8分) 河曲智史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6、今…  相似文献   

20.
比喻和通感在修辞学上属于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通感常常是通过明喻的句式来表现,故常为人们说以为比喻。有人则主张把它视为比喻和通感兼用句,在诸多的试题中,命题者或视为比喻、或视为通感而设计题目,甚至如高一教材《荷塘月色》中的练习也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比喻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把课文中两个典型的通感辞格的句子视为比喻,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