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中,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肯定了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见解,否定了李勃的意见。苏轼在总结此次考察时,把“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作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未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这里,苏轼完全是以己度人,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知”。首先,作为长期生活在石钟山的寺僧,应是民间懂得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权威,连寺僧也只是“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可见李勃之说深入人心,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想到石钟山还会有别的得名由来。第二,从第二段来看,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在夜晚驾小舟“至绝壁下”,因为“大石侧立…  相似文献   

2.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1995年第5期发表了卫寅先生《“钟名”何必非“夜泊”》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一句中的“夜”字下得失当。理由主要是:苏氏父子“夜泊绝壁之下”乃因时间所限,不可能从容访察,而考察石钟山得名真相,“日泊”更为安全,“何必强求他人‘夜泊’冒险”呢!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4,(9):146-147
散文中,多有叙议结合的写法。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先从石钟山的得名说起,并提出疑问。接着再写实地考察,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对山川景物多有描绘。继而转入议论,并相应地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这样,先写游历,再转而议论。  相似文献   

5.
庄骏 《语文学习》2024,(3):46-48
<正>《石钟山记》最后一句,东坡道:“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一“叹”一“笑”所及,即使千年而逝,李渤形象之鄙陋肤浅似乎已板上钉钉,再无他议了。李渤和郦道元一样,都是石钟山“以声得名”说的持有者。郦道元为《水经》作注,出于物理经验和想象推断提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说法。可潭下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却语焉不详,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实践第一的观点,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我国农村正在推行并取得伟大成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运用和发展实践第一的观点的产物。 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运用 “实践第一”的观点的产物 农业联产责任制在我国农村出现,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能动的飞跃。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出现在三  相似文献   

7.
肖桂中 《高中生》2012,(6):22-23
在高考数学中,选择题是考生要逾越的第一道屏障.选择题如果解答得顺利,不仅会为后面的题目赢得宝贵的时间,也会奠定坚实的答题信心.因此,过好“选择”关.打响高考数学第一炮,对考生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解答数学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小题不能大做”,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题干和选项),排除干扰,利用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于数学选择题的求解,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从题干出发来考虑,探求结果;二是从题干和选项联合来考虑。或从选项出发探求是否满足题干条件.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教师讲,忽视指导学生学,特别是忽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我根据“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论观点,改进了“长方体体积”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中,选择题可谓一枝独秀。按照分值计算,选择题占历史考题的“半壁江山”;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备选项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考查素材看,史料、言论、诗歌、地图、漫画皆有涉及,且内涵丰富,一应俱全。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材料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更增加了考生的解答难度。考题提供的材料看似庞杂烦琐,其中必然隐含着一两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类选择题——它要求考生从几个选项中选出一项“错误”、“不可能”或“不成立”的结论,我们称之为“选非”的选择题.虽然题中大都在这些词上加了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近年高考的选择题中频繁出现了“多选”问题.所谓“多选”问题指的是在选择题中出现了多个选项,需要考生从中筛选出所有正确选项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等能力.而其中答题策略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结合近三年的高考实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朱莉 《地理教育》1998,(3):16-16
经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经验是形成理性认识和科学理论的基础。经验总结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据已有的事实,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教育经验总结,就是根据教育实践所得到的事实,分析综合这些教育实践的材料,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本文主要从中学地理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地理教育经验总结法。  相似文献   

13.
选择题在各类考试中已成为一种主要题型,它只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解选择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快速地“选”,这就使得选择题有些独特的解法,现以单选题为例,作一些分析,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直接法(又称求因执果法)所谓直接法就是充分运用题设条件,根据熟记的物理知识,通过严密的推理和正确的运算得出结果,然后选取正确选项。例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强磁场的科学家是()A.牛顿。B.欧姆。C.焦耳。D.奥斯特。解析根据所记的物理知识,直接“捕获”与题相符的选项,对号入座,故选D。2排除法(又称筛选法)它与直接法最大区…  相似文献   

14.
“时事是政治课的灵魂”。《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时事政治是高考政治科目的组成部分。时政内容在高考中既可以作为选择题的选项。也可将时政以材料背景的形式作为题干。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高考冲刺阶段。考生应根据《考试说明》及《考试大纲》的要求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期间的重大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哈根达斯试验,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典试验。说的是消费者在面对着一大、一小两杯冰淇淋的选择时,哪怕那个10盎司的杯里其实装的是8盎司冰淇淋,而那个5盎司的杯里才不过装了6盎司冰淇淋,就因为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没装满,而另一个漫了出来,他的选择就会倾向于“小杯”的,甚至往往还会为这杯少的付出高价。据此回答1~2题。1.上述试验结果表明()A.感性认识是假象,具有欺骗性B.感性认识不是对事物现象的真实反映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全国各地的政治高考选择题,总体上都坚持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很多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上注重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有的选项本身正确,却与题干无关;有的选项本身概念表达不正确,或偷换概念;有的选项表述前后不一致,或与题意自相矛盾,这些干扰选项的设置对考生有较强的迷惑作用。运用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理论可以防止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对于甄别政治选择题中的真假选项、提高政治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通用哲学教科书中认识论部分的一些较为定论的界定和观点,如关于感性认识的定义、关于理性认识的定义、关于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提法、关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关于“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关于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能够“完成”等,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和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鉴于“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原则,政治高考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情境、材料的解读、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试题的命制中,高中政治选择题的命题核心在于题肢干扰项的设定,干扰项的设定充分展现了命题者的命题策略与专业水准。命题者通常利用考生对教材中某些概念或表述形成的思维定式,在选项中运用与之相近的表述,进而诱导考生产生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9.
韩爱丽 《考试》2011,(12):42-43,46
题眼就是题目中能揭示中心问题的关键词。考生往往因为找不到“题眼”而无从下笔,或一时难以理解“题眼”的内涵,产生畏难情绪。针对历史选择题和材料题,只要仔细分析题目的有效信息,找准“题眼”,挖掘其内涵,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河北自学考试》2003,(4):40-43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犤犦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犤犦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犤犦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