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论和谐视阈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能切实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握好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内涵,改革不适应社区发展的阻碍因素,完善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一套能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思,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方针"生活宽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步骤,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队的基层实践,认真思考了云南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论述了今后一段时期,云南落后山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住机遇,切实转变观念、培植支撑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本文就法制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了一定的探讨,供同仁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农村社区及农村社区体育概念的基础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意义入手,剖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以及和谐社区体育的保障措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对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表明了中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决心。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就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规划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体系构建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五"规划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就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观念、农村体育公共品供给和农民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困惑,通过构建新型公共体育文化体系,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体系的保障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我国在摸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思路和方法,它把农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机遇期。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存在着种种缺陷和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试就新时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造成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指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典型个案调查等多种方法,阐述了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构建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意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总结了日本、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及对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全面分析了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农村学校参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探讨了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当前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农村体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子系统.应该站在国家发展大战略中去研究和实施.新农村体育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来自体育之外的因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经济收入低、农村文化变迁、农民对体育需求的非必然性、镇(乡)政府难以发挥向农村辐射效应等四大挑战,认为新农村体育建设应该多"点"并进.  相似文献   

11.
李婷 《职大学报》2014,(4):47-49
湖南是中国中部一片神奇的沃土。《洞庭鱼米乡》是湖南一首有名的洞庭渔歌。歌词用洗练简朴的语言、极富湖湘地域文化特色的衬词句式,加上湖区渔歌昂扬激越的江阳韵,写出了湖区民众对生活与祖国的热爱。美丽的洞庭湖俗称鱼米乡,歌词中极具画面感的实景性描述,传达了浓厚的湖湘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京津保三角形"成为学界关注的交点,"京津保协同发展"成为热词.为了强化保定的影响力,需要构建"京保新区"和"津保新区"两个重点发展区域.保定行政区域需要依据与首都的关系紧密程度划分为8个区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先有后的发展.在"京保新区"构建过程中,要逐渐形成一条"主带"和两条"辅带",在"主带"上除强化以保定核心区域为中心的"清苑—徐水—满城"三角形外,还要在保定南北分别形成"涿州—易县—白沟"、"望都—安国—高阳"等两个三角形.在"津保新区"构建过程中,要发挥霸州的节点城市作用,强化发展容城、雄县、安新、文安,并通过徐水、白沟与"津保新区"逐渐融合在一起.推动"京津保三角形"内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太湖旅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的生态位决定了它是环太湖城市的生命源。发展生态旅游业,从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来看,都是环太湖城市产业发展的有利选择。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优势在于环太湖城市生态位好,劣势则是太湖水污染严重。为此,环太湖地区应更新观念,制定和落实保护太湖良好生态位的政策,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建立环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从而使环太湖生态旅游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突出特色,加快煤炭深加工的开发研究,在城南和御东新区建设多功能中心商务区,提高大同市第三产业服务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乡村非农化发展较为突出的环洱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第一产业在乡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差异为聚类指针,分析处于特定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乡村非农化的基本态势、存在的"三大差异"及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并从产业发展辩证关系、产业择选路径、产业发展对策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以促进该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发展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在涪陵应发展哪些新兴产业及如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涪陵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7.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和淡水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位高,开发潜力大,但存在规模小,组合单一,空间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针对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湖、两心、两环、三区"的旅游资源空间整合模式,即以万绿湖为主体,两个综合服务中心为集散地,沿两个景观廊道环布局景点与基础设施,形成东南部、西部和北部三大旅游主题片区,并成立县级单位万绿湖区和万绿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对万绿湖库区旅游资源整合,加快河源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内在约束与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区位、政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发展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有着极为不同的背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同其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条任何社会与经济发展阶段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新余市把自然生态与能源生态发展相融合,为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开辟了良好前景。为扬长避短,促进该市的深层生态发展和进一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探讨适合新余市地域特征的七大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构已显得非常必要,并期待为该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