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反讽是一种语言认知现象,体现话语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差异。原型理论对解读言语反讽意义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阐释作用。言语反讽是基于原型的范畴,若言语满足具有一定条件的反讽环境即构成反讽原型,则言语反讽范畴中的成员根据它们与反讽原型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反讽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反语语用观与回应理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言语交际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言语反语已引起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早期语用学对反语的语用分析 ,继而探讨了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反语回应理论对反语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将讽喻视为一种装饰性的修辞手段,但认知语用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讽喻实质上是一种认知交际行为。本文尝试性地在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关联理论的框架中探索讽喻的本质及其发生和理解的过程,以期对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反讽是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最显著的特征。言语反讽即反语主要体现在诙谐的人物对话中,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回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反语,突出了反语在塑造扁平人物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反讽是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最显著的特征。言语反讽即反语主要体现在诙谐的人物对话中,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回应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言语反讽,突出了反语在塑造圆形人物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反讽的研究目前在语言学界颇受重视。反讽的识别与使用具有很强的认知性与语用效力。RT、CB与Implicit Display Theory对解释语辞反讽有着各自的理论优势,将它们结合起来更有价值。语境的制约作用与认知的偏差作用阐释了反讽的对立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7.
关联-适应框架下的反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是,现有的运用单一理论对反语解释的研究方法,由于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和反语现象的复杂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用把关联理论和适应论结合所得到的关联-适应模式来解释反语,可吸取两个理论各自的优点,对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反语现象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反讽交际认知与理解理论假设的心理现实性,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试图寻找实验数据佐证其语用认知心理过程,揭示其语用认知规律和语用认知特征,实验检测的内容包括反讽理解的能力、反讽理解的心理过程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反讽理解。结果显示,具备辨别非字面话语的一般认知能力是对反讽做出正确理解的必要基础,至于影响反讽理解的因素以及反讽理解的心理过程,目前没有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9.
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10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6-10岁儿童反语理解的不同阶段起不同作用,两者均制约儿童对反语讲话者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但二阶心理理论还制约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执行功能对反语现象的解释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反语运用是人们受大脑中知识结构的关系性知识的制约,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不同程度反向相邻关系的本能感知。反语运用的机理可以解释为:说话人说出反语是受意向支配的,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的作用下,以相邻关系为中介,可推衍出反语的显性表述;反语听话人以反语的显性表述为基础,经过语境的过滤,以相邻关系为中介,得到反语的隐性表述,识别出反语的对立性,最终推理出反语说话人的意向。  相似文献   

11.
反语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拟从言者的视角就言语反语的构建从构建动机、限制因素以及构建过程中的自洽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反语越来越得到当代语用学的关注,对它的认识也从传统的修辞角度转向认知和语用角度。简要地概括分析了反语的一些语用特征,既有它的基本特征:不匹配性和逆期待性等,也有其他的一些语用特征,如:回应解释性、隐性展示性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转喻不是一个认知域或认知框架中两个实体的相邻关系,而是反映两个以上认知域或框架之间的关系;转喻不只表示单纯的替代或指称,而是源始项对目的项的激活或凸显。反讽话语的理解推理过程,涉及连续、复杂的框架转换,而各种概念转喻在框架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喻ACONCEPT FOR ITS OPPOSITE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出现在反讽框架被凸显的关键位置,这与反讽表示对立的本质属性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4.
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框架,以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文本,从宏观(全文叙述的情节所体现的主旨)和微观(小说言语的词句细节)的角度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特色语言——反讽分析,结果表明关联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不仅可行,而且突破了结构语言学的框架,把语言学阐释和文化批评、心理学批评连接了起来,实现文学文本的整体性认知——既有文本内部的细致探究,又有外部历史文化背景的宏观考量,可谓内外兼顾。因此可以说,关联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asoning in school-age children. An irony task is used to assess 5-, 7-, and 9-year-olds' (N= 72) and adults' (N= 24) recursive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minds. Guttman scal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 speaker'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a child needs to recognize the speaker's belief, the detection of which depends on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intended and the expressed meaning. Only children who understand these aspects of mind are able to reflect on the speaker's attitude. Theory of mind and language ability mak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 of irony over and above the impact of age and memory, but attunement to expressive prosody does not.  相似文献   

16.
反讽修辞将符号表意与意图意义之间的虚假关系显现于文本、伴随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即文本字面义或表面义自相矛盾;文本与伴随文本矛盾;文本与语境矛盾;伴随文本与语境矛盾;铺垫语境与结果语境矛盾。但是,解释者的主体性使得符号表意可无限衍义,如果解释没有落到意图意义的预期定点上,会影响反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反讽的三个层面——修辞反讽、戏剧性反讽、哲学反讽——探讨《爱玛》的反讽艺术,表明《爱玛》是一部具有深刻的反讽张力的好小说。  相似文献   

19.
语用模糊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模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文章从认知视角,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空间复合理论(Space Blending Theory)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模糊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是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反意识。文章通过分析研究语言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及相关的认知与社会心理因素,来诠释它在翻译、语码转换、反语的运用以及话语生成等语言交际活动中与语言选择二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