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2.
性是一种自然现象,无论植物或动物都是性的产物,人们丝毫不应该对它感到大惊小怪。那么,性与人类的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是审美主体(人)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升华,是主客观的和谐与统一,它是生命力与自由的象征。而审美意识,则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观心理导向(倾向)。  相似文献   

3.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两次大讨论中,周来祥先生“美是和谐”的理论体系悄悄地崛起。他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使他的思想理论在逐渐呈现出体系的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深度和力度。但“和谐”一词在此以前指的是客体诸因素的某种组合方式,而周来祥则把它确立为一个对美的本质进行界定的最简明的表达。因为他所说的“和谐”,是一种关系,是审美关系的和谐。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它在艺术中,就是主观和客观、表现与再现、感情与认识、真与善的统一。这种理论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以在重视美学理论的同时也必然深入地考察历史,周来祥的审美历史观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从大的范畴上来看,周来祥的美学思想体系属于“实践派”.但在许多方面又与国内的“实践派”美学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周来祥以自己的美学体系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6.
评价活动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原则。评价是一种揭示客体“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的“真”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仍具有统一的尺度或标准。一个合理性的评价必须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把真、善、美作为价值评价的合理尺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追寻中国文化历史,古人围绕西施,或描述,或欣赏,或议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视生活美学王国的窗户、在一定意义上,西施成了生活美的语义浓缩。所谓生活美是指人在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美。它的基本构成因素是人自身及其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展现的美。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个人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地域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几个主要方面。美育,即审美教育。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德育是人们识别是非善恶,掌握道德规范,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较多地表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美育是依靠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借助教育的手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过程。美育主要解决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问题。美育过程充满着愉悦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保生撰指出:学术研究是一种科学探索事业,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迈进的认识过程,学术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对另一种认识活动的认识,更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具有相对性。“人们受各种历史条件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最终一劳永逸地把握全部决定条件和因素。正因为如此,评价及其预见性应该不断充实、发展和验证,不能作为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指标和律条”。在学术发展史上,有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在刚一提出时并不被学术共同体所接受和承认。这说明,学术评价的结论具有暂时性,学术评价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直理的讨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特征与构建廖桂芳,石加友重庆交通学院1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认识,是评价理性成果的集中表现。在形式上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在内容上则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晶。由于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  相似文献   

11.
工艺美术是生活与美学的结合,是物的美化,美化的物。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精神需求。它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生活美与装饰美、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形式相统一的美。它在限制中求自由,是一种不自由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美。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音乐教学的主体效应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学生在长期的、多次的审美活动来进行,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  相似文献   

13.
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语),而科学美是“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它所包含的内容或揭示的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作为审美对象具有的美;再则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美。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科学的文章很多,无不闪烁着浓郁的美学光华。研究科学自身的内在美和科学活动中的人格美是小语科学美的主要内容。一、科学自身的内在美小语教材中介绍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天文、地理、气象、生物……无不具有积极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所谓“美”就是“美感”,是同审美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是所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具体表现,而美感能力即审美能力,它是指审美心理籍以活动一种能力,由于审美并不单指静观美,从广义讲也包括创造美,因此,审美创造办亦可包括在审美能力中。  相似文献   

15.
美感的产生     
美感,又称审美感受.它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认识和评价,并由此而引起的情感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的美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美感的形成,以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物质基础.没有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就谈不上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它是美感的源泉,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但它自身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自然本身的变化中,如花开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美学中很复杂的重要问题。对其构成与产生过程,还存在一些简单化和不清晰的认识,需要加以准确的论述,并结合实例,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审美过程是感知、表象、想象、联想、通感、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复杂交织的综合运动过程,而不是这些心理功能静态相加的结果。美感是多种心理功能动力综合交织运动的产物,是主客观多种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客观条件是要有审美对象,它是具体感性形象,具备美的属性,直接呈现在面前,能被审美感官所感知。主观条件是审美主体有审美能力,先天赋子正常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后天经过教育,吸取了历史积累的市美文化经验,经过学习和实践,有了审美的经验和修养,有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市美趣味。在审美时,有适宜的生活物质条件和精神心境。个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人类的审美活动包括着审美主体(观赏者)与审美客体(对象)两个方面。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对象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审美情趣活动。这种审美情趣活动,在日常,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启迪人们的智慧。法国雕塑家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相似文献   

18.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反映和体验,是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获得美的认识,并伴随情感心理,产生美的感受而萌发爱的心理。从美感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来看,美感作为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对审美客体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学的启示在审美理论中,审美情感经常被视为仅是一种从属于美的认识的产物,一种已经完成了的审美认识的结果,一种主体的精神状态。这些虽都是事实,但只是现象的事实,并没有揭示情感在审美中的实质意义。这种论述忽略了审美的这么一个特征,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活跃着的审美情感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因素,它还会在审美过程中影响、调节和制约着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使审美內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成为构成审美反映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