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月革命前列宁认识到俄国生产力不发达,以农民为主体,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列宁早期对市场经济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他后来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逐步深化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寻取政权初期列宁关于谨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理论的重要来源,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经验由浅入深的总结,是新经济政策理论不断发展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一探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一系列的理论创新,给我们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道路,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列宁“新经济政策”并非如人们所说的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的全新思考,而是一种对小农、中农、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让步政策,是为了“重新转入进攻”的一种“退却”,因此仍然是权宜之计。其客观原因是当时国际环境不利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更主要是受到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受到来自党内外的压力,列宁过早地宣布“退却”停止。这就不利于肃清“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左”倾错误,不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也为后来斯大林重新转入“进攻”开了口子。  相似文献   

4.
列宁亲自制订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截然不同,却均抓住了各自面临的主要矛盾,拯救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剖析其问之实事求是态度及与时俱进精神,了解其中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之突破与发展,对把握列宁主义精髓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一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认识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应用于指导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和标准,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而且还十分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遇到的一个新课题。列宁最早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他走过弯路,有过沉痛的教训,但也提出了一些极其宝贵的新思想。如在社会主义的一定阶段上存在着两种公有制,甚至会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要利用市场,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从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桥梁和中间站;等等。这些新理论、新思想,对于我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列宁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新思想,是在接受“直接过渡”,尤其是“战时共产主义”惨重教训的条件下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技术和管理为苏维埃国家建设服务;特征是渐进、“改良”。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落后国家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921年3月,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被迫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列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地通过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首先从实践方面肯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结合。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市场化探索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建设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路线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造成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并导致国内政治危机的出现。列宁及时认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失误并决定改变政策。一方面,列宁领导俄共(布)采取“紧急的措施’’直接帮助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列宁领导俄共(布)实行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的新经济政策,其措施主要包括实行粮食税、租让制和商品交换。列宁的实践,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其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提出“在一个丈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是丈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得以长远发展的前提;从政治层面来讲,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根除俄国文化历史对俄国政治建设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列宁认为夺取政权后的苏维埃应该从正确对待人类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几个方面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建国前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刘少奇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刘少奇同志在探索中提出的思想观点,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在建国前后就明确提出并反复论述新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 ,并以此作为他考虑方针政策的着眼点。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周恩来在八大经济工作报告中 ,更加明确地把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1 957年反右斗争以后到十年“文革”时期 ,周恩来仍然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而坚持不懈地探索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4.
曾笑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46-148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内战结束后实施的一项改革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主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反思,并谈谈它对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虽然取得过不少积极的成果,但从1957年开始,“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以至发展到后来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就造成了毛泽东在探索中收获的一些积极成果没有很好地被付诸实践和始终如一的坚持。毛泽东的失误和偏差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来,市场经济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密不可分。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经济建设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消灭商品货币违背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对商品经济从总体上经历了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认识过程。梳理列宁对商品经济的探索历程,有助于加深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识,更好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除了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外,它们在历史背景、实践起点、政治体制格局和具体发展路径等四个方面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二者在所处的时代环境、确定的中心任务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方面存在某些关联性.借鉴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某些合理因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