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政体形式系根据1911年11月公布并于1912年1月又修正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行政首领“有统治全国之权”,显然采取的是美国式的总统制。及至1912年3月,在孙中山即将辞职、袁世凯即将上任之际,南京临时政府参议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终又废除总统制而改行责任内阁制。短短二个月的时间,国家政体作如此变化,而且对这一重大变化,以往一般著述仅一笔带过,鲜有论及。本文试就这一转变,略陈固陋,尚蒙赐教。  相似文献   

2.
冯一下 《历史学习》2006,(11):40-40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而由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却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政治体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和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87页写道:“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以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国建立时期,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并提出实业建国的口号,力图使中国繁荣昌盛。宋教仁则主张责任内阁制。并以政党政治相号召,和袁世凯进行了正面斗争。孙宋二人在政见上虽有歧异,但始终互相支持,大方向是一致的。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政党政治比实业建国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持续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这一时期,为了维护这种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当时中国政体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但不管是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都因设计上的不足,不能引导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在短时间内,中国政体先后经历了总统制、内阁负责制、总统制的急剧变化。与此相适应,围绕总统的产生和地位、总统的权力、总统与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关系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也先后经历了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再到《中华民国约法》的变化。三者之间,既有继承和发展,又有否定和倒退。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蔡锷等人参与的护国运动最终使袁世凯的帝制梦破灭。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辛亥革命结局的相关表述,特别是袁世凯如何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表述有所不同。岳麓版教科书表述为"虚位以待";人教版教科书表述为"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人民版与人教版的表述大致相同;大象版正文中没有直接说明,仅在阅读链接中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做了简要介绍。总之,现行高...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成败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人物.革命党人希望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拥护革命;清政府和一切反对革命的人们则希望他成为曾国藩,荡平起义.袁世凯经过权衡利弊,选择了共和,因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民国改元后,封建统治的社会根基仍很牢固,在民国和国民之间还存在客观距离.袁世凯利用社会上的复辟思潮,在群小的包围下,悍然帝制自为,背叛民国,最终众叛亲离,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9.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 思想革命(即“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先进的爱国者在思想认识上经过“科学救国——政体革命——思想革命”这样几个大的飞跃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荡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0.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舌,袁世凯成为中外瞩目、决定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人物。革命党人希望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拥护革命;清政府和一切反对革命的人们则希望他成为曾国藩,荡平起义。袁世凯经过权衡利弊,选择了共和,因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民国改元后,封建统治的社会根基仍很牢固,在民国和国民之间还存在客观距离。袁世凯利用社会上的复辟思潮,在群小的包围下,悍然帝制自为,背叛民国,最终众叛亲离,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相似文献   

11.
总统制与内阁制一直是近代知识精英孜孜以求又摇摆不定的两种政治选择方案,张君劢厕身其间,取法两者之长,从调和总统、行政院与立法院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修正式之内阁制”的解决之道,然而由于其体制自身的紊乱,注定了这一方案无法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陈东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在他丰硕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成果中,不仅对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了探讨,对科举的不良影响及其弊端进行了抨击,而且对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认识,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史的研究成为其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养化育与科举主导,是元代国子监职官在探索办学模式上体现的两种取向,它集中反映了元代理学家试图协调与统合人格理想与道统政治二者之间的关系。元代科举的复行,将理学家的外在强制型人格养成模式纳入政治体制之中,标志着元代理学家将书院精神移植到国子监尝试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