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把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一论断的理论内涵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只有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一大亮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宽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构想的真正意蕴。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目标模式,而且明确了当代中国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致思理路,在根本上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求、奠基和创新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前进与曲折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紧密相联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未明确提出"和谐"的字样,但是和谐思想却渗透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各个层面,社会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马克思对于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内涵的分析,提出这一理论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钟德 《文教资料》2007,2(19):113-115
本质属性是表现事物的本质并构成事物的质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属性。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资本主义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现实情况出发,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经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新观点,形成了改革动力论,从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做出了新的贡献。它进一步深化了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科学回答了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总体布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81年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他学术研究的中前期主要关注对西欧先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研究它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提出了它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种道路;在学术研究的后期,由于现实的需要、特别是俄国作为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提出,使马克思转向了对非西方的后发国家、尤其是俄国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范围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全国政权后 ,以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为宗旨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同时又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大胆探索 ,力求对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以及前沿和争议问题 ,做出积极回答 ,在体系与框架上也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凝结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不同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分别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目标、本质目标、集中凝结、至上表征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段时间,我们一些同志过于注重效率和增长,忽视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片面地理解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述,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在新时期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和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18.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尽管从目前来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在今后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十多年时间里,我们无疑积累了诸多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引领新一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怎样理解、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是个难点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表现为具体抽象性(科学抽象性).具体抽象性实质上是辩证的方法,包括超越性、总体性、原则性和具体抽象性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