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符号语义学理论,词语的语义涵盖了多个层次的意义。其中概念意义是词语的核心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语用意义是附加在词语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意义,反映了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文化特征。同一概念意义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语用意义或有对应,或有不同。汉语“秋”和英语“autumn”的语用联想意义就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方文化因素不同,其反映在英汉语言上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英汉文化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可将其归为六类:英汉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英汉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截然相反;英汉语概念意义相同,一方文化内涵空缺;英汉词语对应数目不等,文化诠释范围不同;英汉语概念相同,词语表达形式不同;英汉语"国俗词语"不等.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的方位隐喻词语“ON/SUR/上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相似文献   

4.
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和映射理论框架下,英语和汉语中“捉住”词语构建的隐喻义可涉及心理感受、抽象事物及某种状态的范畴。通过“捉住”具体的东西去理解“捉住”词语所构建的表示抽象范畴的隐喻义,使读者能够了解隐喻所特有的通过具体理解抽象,通过已知理解未知的巧妙作用。  相似文献   

5.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词语的概念义和文化涵义两个方面比较了汉语词“春”和英语词Spring的异同 ,并分析了汉语词“春”中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特征 ,进而指出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语用学角度看汉英语言中龙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动物词汇“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差异,并对“龙”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用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数字词语,汉语不仅如此,而且更加丰富多彩.数字词语是指数字与其他词一起构成的词语,其意义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文章提出在进行汉语数字词语英译时一定要很好地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并就汉语数字词语的英译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吃”文化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反映了“吃”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汉语里,“吃”是一个语义丰富、表达能力和比喻功能都极强的词语,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吃”有关的词语,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整个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龙的学者,往往误将地蚕视为龙的原型,然而,从地蚕的发生和演变表明,它只是生态龙的共生物,绝非龙崇拜的原型,真龙的原型是南蛇龙,南蛇龙的“人文化”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史学中将龙视作神,而在我国近代史学中又将这种神认作与图腾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图腾是1903年我国从西方学术界引进的概念,之后对古代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感生始祖的传说、始祖的动物名号或族名与徽号以及龙等作图腾解释。这种解释是否得当,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龙遗存,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件模仿鳄鱼形象的随葬品,这种鳄鱼形象因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而增添了文化上的含义,由此可以确认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已经产生了龙文化意识。而作为延续至现今的中华龙文化是在陶寺文化早期(公元前2400~公元前2150年)形成的。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升华为王室文化元素,龙的形象脱离了动物实体的形态,逐渐向威严、神秘且神圣的象征性形象演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有关。这表明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与中国文明的诞生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龙文化的考古研究,对龙与上古信仰的关系关注不够,尤其未能将龙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巫术的角度考察,龙的起源本质即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意义较为明确地发掘出来,对于认识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受风水文化背景影响的山水画家多少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在经营位置中寻找最吉祥的表达,这样看来,布局章法中的“龙脉”也许是他们注定的选择。本文遵循从黄公望到董其昌再到王原祁的谱系脉络,在对三者作品的排序、比对中,寻找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轨迹,并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中“龙脉”说的提出,是王原祁时代对布局章法的总结,此词在这一时期与风水的关联淡化了、减弱了,更多的指向绘画作品中的气势及整体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寻找最佳章法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的古老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们创造的艺术形象。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源,5000多年来,始终是一颗璀璨明珠。其新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社会主义时代开辟了龙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新纪元。它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民族文化、人民文化、大众文化;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向世界。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它都是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彝族人的观念里,"龙"已不仅仅是象征雨水的龙神,而是集诸多神灵于一身的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祭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在分析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利用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和社会学家昂利·于贝尔的相关献祭理论,便能较深刻地揭示彝族祭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杜娟 《海外英语》2012,(13):145-146,149
从中西方对龙的差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龙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的差别。从而得出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理应注意dragon与loong对于表达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兴"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它保留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在文学上的最初特征表现为单纯的起句、起韵与起情,"兴"在诗中起烘托与象征主观情绪的作用,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已经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龙图腾在民风民俗、建筑雕刻、民间工艺等方面都有其现代体现,龙图腾体现着包容精神、奋斗精神、和谐精神等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龙源考辨     
龙不是远古人类想像出来的神灵 ,而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水生动物。从龙的身体形态、行动方式、生活习性、人类对龙的驯化利用等方面来看 ,龙的原生形态是鳄不是蛇。现代东方龙的形象是中华故地上多民 (部 )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鳄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图腾文化中的优势使它从原生形态走向东方神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