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新年的到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终于落下大幕。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已经89岁高龄的于敏先生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于敏颁奖。当于敏院士乘坐轮椅出现在会场时,周围掌声雷动,一齐向这位曾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人致敬。于敏早年曾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有趣的是在他人校时,梁思礼和朱起鹤也在这所中学读书,三人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此后会当选科学院院士和共事  相似文献   

2.
黄祖洽院士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办学术报告会,祝贺他的80华诞。报告会气氛十分热烈,到会的有许多科学界的泰斗,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正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朱光亚、于敏院士,著名科学家周毓麟、何祚庥等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等,此外还有黄祖洽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和亲属。黄先生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随校北上,选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48年8月毕业,考入清华研究院。先是师从钱三强教授研制核乳胶,后改从彭桓武教授研习理论物理…  相似文献   

3.
<正>新年伊始,我国科技界又逢盛事。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奋力攻关,收获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过严格评审,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授予于敏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揭晓。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天宫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4G掌门人"、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学家获奖。本届年度人物特设5项特别奖。其中,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终身成就奖",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获"杰出大学校长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等11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卫等5人被授予"科技型企业家",北京太华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太华获"文化艺术创新奖"。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5 年 1 月 9 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党和国家领导 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 讲话。 张高丽主持大会。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 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 授予于敏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 国务院批准, 授予“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予“哺乳动物多能 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等 45 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烃 (DMTO)技术”等 3 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 种培育”等 67 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等 3 项成果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授予“我国首次对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等 26 项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授予“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173 项成果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若列斯· 伊万诺维奇· 阿尔费罗夫等 7 名外国专家和美国德州大学 MD 安德森癌 症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 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科院共获奖励 32 项。 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 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 项、技术发明奖一 等奖 1 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 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 项, 其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牵头完成的“甲 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是中科院时隔 23 年后再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重要原创性 技术成果。 下面简要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院士的学术成就, 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 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 。  相似文献   

7.
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无到有,顾诵芬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无私忘我,作为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志在蓝天,致力于推进我国航空科技事业发展;年逾九旬,干了一辈子航空工业依l旧热情不减……  相似文献   

8.
院士是我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科学家们也以得到这个荣誉为荣。2001年12月9日和12月13日,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不啻是两个重要的日子,两年一度的增补院士工作宣告结束,新院士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国科学院增选了56名新院士,中国工程院增选了81名新院士,至此,我国2001年所有新院士的评选工作已尘埃落定。虽然今年两院院士的评选工作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我们从两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正>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闭幕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分别于6月13日、11日在京闭幕。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学部各项工作。他指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是一次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大会。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分别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技工作作了重要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明确了学部未来两年的工作重点;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为  相似文献   

10.
张锡祥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生于山西。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主持研制了反导弹雷达附加器样机对单脉冲雷达干扰机原理样机和一、二、三代电子设备。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1.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受我国具有资源倾斜特征的科技人才政策与制度化精英主义影响,院士不仅担当了科研领军者角色,还常兼任管理职务。基于科学社会学视角的地位权力理论,当选院士会带来“马太效应”,即地位优势带来的资源积累效应。分析行政任职这一社会性权力对院士科研论文数量、影响力与贡献度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2005—2019年320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同期候选但未当选的383名科学家的索引论文、管理职务等数据,结果发现:当选院士促进论文影响力、降低论文贡献度;当选院士增加了科学家行政任职的概率,进而增加了论文的影响力并降低了科学家对论文合著贡献度。最后,就我国科研机构管理与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王建柱 《今日科苑》2015,(1):14-19,3
2015年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欧洲的外籍院士制度是院士制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制度体系,是院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酝酿设计过程后于1994年建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籍院士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保障外籍院士更好地发挥作用,欧美国家在外籍院士制度建设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机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建设充分吸纳了国际经验,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深受国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文章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外外籍院士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保障外籍院士发挥作用的体系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助力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战略实施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4.
熊丙奇 《知识窗》2012,(5X):1-1
<正>我曾经参加过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许多嘉宾都提到同一个例子,就是过去20年来,当选我国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者,除外籍院士外,全都是在我国读完高中甚至本科,才去国外留学的。为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近10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数据分析,发现在我国的科学界存在类似的马太效应:院士的增选数量在各省级行政区、高校、学科和性别上存在着不均衡分布。这一研究,可以为应对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全面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以及院士制度的完善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又添了新成员。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单,两院共新增131名院士,60岁以下的新增院士占八成以上。至此两院院士超过1600人。作为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本次增选的院士身上有哪  相似文献   

17.
<正>符淙斌,中国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和"北方干旱化和人类适应"首席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院士为本刊撰稿统计如下:2004年9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关于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0,(6):43
提问栏:为什么夏夜的星星比冬夜多?(北京读者于敏提问)为什么人造卫星总是向东发射?发射场为什么离赤道越近越好?(北京读者于敏提问)飞机为何要逆风起降?(北京读者袁野提问)(您若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请将答案告诉我们,我们将在下期登出)  相似文献   

19.
<正>6月1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稿。《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作为院士制度的基础和学部工作的基石,自1992年首次通过以来(时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因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199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其后经过7次修订,本次是第8次修订。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2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与世长辞,至今已过去一年多时间了。王大珩院士的去世,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损失,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下面结合本人的所见所闻及长春理工大学的办学实践,谈谈对王大珩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