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素王     
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素王     
<正>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4.
"施鲁之争",也就是施蛰存与鲁迅的"《庄子》与《文选》之争",归根结底是如何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新文化健将,力倡白话文运动。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必须依托白话文的推广而存在;他担心旧文字背后负载的腐旧思想借古文来借尸还魂。而施蛰存所关注的则是新文学自身的语言建设。他认为青年人的文章拙直、字汇少是因为没有古文功底的结果。鲁迅是思想家,他着力改造的是一代人的旧思想;而施蛰存只是一介书生,他所关心的只是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5.
邵庚琴 《小学生》2013,(3):26-26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与民族素质竞争的世纪,特别是WTO人世后,地球成为了一个家园,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在人们吸收大量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幼儿这一方净土也没有得到幸免,他们以懂得英文、会玩电脑游戏为傲,喜欢麦当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对朱陆异同多有研究。他认为,朱陆异同不在于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主"、朱熹"专以道问学为事"。他推崇陆九渊的"心学",并认为朱熹的格致说是"析心与理为二",与陆九渊的"心学"相对立;同时又认为,朱熹的格致说为"中年未定之说",而朱熹晚年转向陆九渊"心学"。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现代学者展开朱陆异同的研究,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推动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怀瑾先生认为,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他推崇传统文化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他认为中国文化都在古文里头,支持推广儿童读经,同时也重视实用知识与技能,提倡因材施教、愉快“读”书。  相似文献   

8.
《作文与考试》2023,(11):26-27
<正>南怀瑾重仪表1949年,南怀瑾初到台湾,当时的他生活很拮据。在讲学时,他注意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每次上课时总是蓬头垢面。于是,南怀瑾找他单独谈话,得知他是因为家穷,便从口袋里掏出20元钱递给学生,而这是南怀瑾一家子几个月的生活用度。南怀瑾告诉他:“人在任何时候,哪怕是最倒霉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这样才能有翻身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称之为"他者"的伦理学,他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在于为他人担责。由此观照学校管理文化生态,我们让每一个校长都以"重要他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师面前,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第二我",让整个学校的教育秩序统一在"我"作为"他者之他者"的文化生态中,由此确立教育存在的伦理主体。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人所共知而不成问题的,但是,怎样评价孔子,却成了问题。历来评价孔子差异甚大,旧时尊孔子为“圣人”,当然众口一辞皆是赞誉之语,但到了孔子“圣人”“素王”的头衔一旦脱落,这评语可就五花八门了,就连西方人隔帘望影看孔子,也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伏尔泰、狄德罗、罗素等人看到了孔子和中国人“温文尔雅”“自制有礼”,便称赞他好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模仿。”文言文无疑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正>"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是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晚宴上的致辞结语,"照例",这又成为批判话题。所谓"照例",在于自莫言得奖之始,就一直存在争议话题,他的发言也成为瞩目焦点,不仅被放大检视,还常被切割放大,而成断章取义。甚至有说莫言这番演讲"严重贬低了文学的精神价值,极大降低了作家的社会评价",要将他告上法庭。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奖金何其可观,带给得主的荣耀又何其巨大,这正是"文学之有用",而莫言此论实在虚伪。  相似文献   

13.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3,(11):57-58
<正>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孟子的生卒年似乎不如孔子那么确切可知,好在由于年代久远,一般的读者对此并不关心。读《论语》,会觉得孔子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而读《孟子》,会觉得孟子是一个充满着英雄气概的壮士———孔子似乎总是说"你可以慢慢来",孟子则一再强调"至大至刚""养浩然之气"乃至"舍生取义"。在孟子看来,圣贤乃"与我同类者",自己努力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圣贤,因为他相信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什么呢?怀着这样的问题,本人"上下求索",最终决定在文化中寻求解答。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一切人的问题,都可能在文化中找到原因和依据。而"文学就是人学",归根到底,文学的问题,也是文化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个人遭际、陋室文化和文本内涵三个维度来观照《陋室铭》,以期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正>在知识与文化之间有个易被忽视、隐匿的高贵存在,即德性。有德是知性内化后呈现在行为中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教养。如今,社会上以知识代文化的现象真不少。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有文化,这个人学历高,这个人什么都知道",等等。其实,细心分析会发现,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代文化的现象。有没有知识与有没有文化可不是一回事,知识仅仅解决知的问题,关乎一种确定性的了解,就如有的学者所说,知识是一个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而文化则是在知性基础上的内化,是一个促成以"文"化"知",内涵为人格、人伦、  相似文献   

16.
"闲谈"并非人们一般认为的"闲聊"、"乱谈"。按词典的解释,其含义是"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闲谈",区别于正式的谈活、讲话,没有很强的严肃性和明确的中心主题。它的优势在于"闲",而"闲"的技巧又在于"自  相似文献   

17.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国学"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国学"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因此,对小学生而言,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通过国学精华渗透,塑造良好的品质更胜于知识的灌输。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  相似文献   

18.
恩赫 老友记     
佐佐  裴靖 《音乐世界》2008,(5):23-23
他说自己是"宝石美男",而我却说他是"钻石好人"。没有华丽的辞藻,恩赫的善良在细微末节的小事中体现。而这样的善良也让他身边朋友不断。  相似文献   

19.
论雅斯贝尔斯的学术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是大学存在和寻找真理的永恒理念,雅斯贝尔斯从其以"自由、存在"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出发,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自由观。他认为"学术自由"是实现大学理想和目标的必然途径,没有学术自由,大学只会有"目标"而无"理想",有"服务"而无"任务",大学须提倡学术自由的理念,追求人的"理想"、"精神"、"自由",寻找真理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是著名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展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他从存在出发,建立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存在本体论"。他认为对存在的追问,不是"是什么",而是"何以是":前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性质、本质、属性等,后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展示、显现、澄明、在场。在诸多存在者中,此在最能展示、显现存在,因为此在不仅与存在最"亲近",而且具有生存论的特点与优点。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哲学只研究"有"而没有"无"的地位,从多种角度证明了"无"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的语言观,通过阐述思、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诗、说与存在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语言是存在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