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而言,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的课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很难分清年段,都是粗略地教一教字词、读一读课文,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翻来覆去地问“你读懂了什么”“你悟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行为的定位不清、把握不准的背后,暴露了阅读教学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临课     
临课,临摹上课,乃每位教者都绕不开的专业成长之路。临什么?怎样临?是临课最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临什么有人认为,临教学技巧;有人认为,临教学艺术;有人认为,临教学理念;有人则认为,技巧、艺术、理念,三者皆应临。究竟临什么?在我看来,临课有两个层次,一是形似,二是神似。针对教学新手而言,临课不妨先"入格"求形  相似文献   

3.
万多利 《教育》2013,(9):40
学校从外地请了一位专家来做报告,报告结束后,专家与教师们就当前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座谈。有一位语文教师问到,在上长课文时,总是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就下课了,该如何解决长课文教学的问题?这位专家便提到"长课短教"。随后,笔者又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在评课时也有教师提到"长课短教"。"长课短教"的概念和误区什么是"长课短教"呢?专家和评课教师都没有作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在"中小学教学"这个层面上,人们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认知还不能统一,看似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实则是盲人摸象,各立山头.因为在"什么"问题上人们常常是"自言其话,各树旗帜,概念纷纭",即使是一篇课文也会出现"一千个教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现象,更何况是评课呢? 一、什么是教 "教"是"教师"的教."教师"由"教"与"师"构成."教"是动词,有"指导、训诲、传授、发现"等意思."师"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有"效法、榜样"的意思.教师的教应该属于主动之教.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开始由严肃走向轻松,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直白走向艺术。而课题的揭示这一环节,往往成了许多教者煞费苦心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有些教者在公开课中为了追求新意,想出了不少花样,到头来往往是吃了个大圈子,却没有太大价值可言;但也有些教者平时教学中不善于思考和变化,习惯在课前就板书出课题来,导致学生对新课缺乏新鲜感和足够的兴趣和学习冲动。这两种极端教学行为在平时见得多了,便有了自己的思考:课题到底该在什么时候提示?以什么方式现身?  相似文献   

6.
<正>看一堂课,我们习惯于从"怎么教"的角度去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眼中所见的是教师的风采和学生的精彩。但是,这样的好课,往往好看不好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教什么"的角度去看课,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样的课,在于教得对不对,不在好不好;你看得明白,就能教得出来。就一堂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语文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紧迫。在一般人看来,"教什么"似乎不是问题,而在语文教师看来,是一个千古难题:语文课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材中没有呈现,语文教参中也没有可以确定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课的教法研究,尝试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具体解决在生物教学中遇到的"教什么"、"怎么教"和"会什么"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习作教学普遍存在目标不明、训练无序等问题,导致学生不喜欢习作课、作文教学效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紧扣年段目标、单元重点、学生学情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喜欢上习作。  相似文献   

9.
"和孩子一起过语文的日子。"简单、素朴,他的课堂就是这样一段段平凡、普通的生活;自由、快乐,他教的孩子就是一个个这样自然、本色的稚子。太多人喜欢他的课,因为简单中总有着那样一种深邃,素朴中总有着那样一抹光彩;太多人喜欢他的课,因为他的课堂上,孩子自由却不散漫,灵动、活跃,在一阵阵笑声中总有收获。  相似文献   

10.
正接到新班级后,在为初一新生上第1节课前,班主任通常会给学生介绍:某老师很厉害,他(她)是什么什么名师,在全国或全省有什么什么影响……作为班主任,想在本班学生面前树立学科教师的威信,这很好理解,但作为常被"宣传"者,我个人觉得很别扭(总感到有显摆、炫耀之嫌),总是一叠声地跟学生解释:"老师其实没有你们班主任说的那么厉害,并且,名师不名师,谁说了算?学生说了算!"这当然是真心话,自己确实也没啥荣誉,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学生喜欢不喜欢还不好说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88):37-39
如今,戏剧教学逐渐成为语文教学失落的一角,日渐式微。目前剧本教学有四种"非语文"的现象,依次为:剧本教学成为"讲经说书课";剧本教学成"表演课";剧本教学成"表演艺术欣赏课";剧本教学成"大杂烩课"。必须探讨剧本教学有"语文味"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即"教什么"。一是学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手法;二是学习通过对话交代往事的手法;三是学习通过舞台说明交代背景的手法。  相似文献   

12.
品评鉴赏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该课“教什么”定位准——聚焦文本解读方法,授人以渔;“怎么教”方法精到——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有盐融于水之妙;“教得怎样”实效突出——学生学得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兴趣.  相似文献   

13.
<正> 说课就是教师面对专家、领导或其他听众,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学生,选择教学资源,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及理论根据,并预设教学效果的过程。说课要体现教师备课的思维过程,不仅要说出"教什么",而且要说出"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说课不同于讲课,它与讲课的区别在于:说课的主体是教师自己,讲课的主体是教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  相似文献   

15.
课听多了,不免有些想法.特别是同一个文本反复听.自然要进行比较。一比较。就会发现差异,就能撞出思想的火花。解读的思路和方法自然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并不等于各种方法没有优劣。用什么方法和思路解读文本.不只是形式和技巧问题,而且涉及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教学效率的高低.也涉及教者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6.
听 课 和 评 课 是 最 经 常 的 教 学 研 究 活动。 评 课 是检 验 教 师 思 维 批 判 性 和 实 现 教师自 我 再 塑的 重 要 途 径 ; 评 课 是 教 学 的 一个有 机 组 成部 分 ,是 反 思 和 提 高的 阶 段 ;评课 还可 以 使 教师 更 全 面 地 了 解 学 生 的 实 际情 况。怎样 评 价 一节 课 ?下面 根 据 多年 的 评课实 践 谈 谈个 人 的 一些 看 法 。 一 、评 课 的 内涵 评 课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教 学 研 究 形 式 ,是听 课人 对 执 教者 就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内 容 、教学 方 式 、教 学 基 本 功 、教 学 效 果 、教 学 风 格…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反映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有助于教学从重知识到重智慧的转变.逐渐把教学的重心从知识讲解转向知识的生成,初步有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觉,一位教育专家把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洗课",明确地说,就是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和"不教什么",要确立学生能学能做的,教师不包办,重点要放在知识的生成和整合上.本文就教学实践谈谈对"洗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改在一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折腾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静默,每一个教者都在思索: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坚守什么?前不久,潘文彬老师所执教的《钱学森》一课让我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一、识字写字教学,不浮光掠影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部分指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上课伊始,潘老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要求学生听写生字。在我们看来听写生字应该出现在低中年级,高年级  相似文献   

19.
浅谈说课     
杨晓娥 《考试周刊》2014,(35):171-172
<正>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研究工作形式,是指教师针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具体特点,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从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更是一种交流经验的好方法。下面我就"说课"说什么、怎么说谈谈看法。一、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  相似文献   

20.
<正>20年前,也就是董旭午老师走上高中语文教坛的第五个年头,他自发地开始了"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当时称"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理由只有两个:一是他对"死瞄、死教、死考、死练"、目中无人、摧残身心、高耗低效的应试教育很不满,看不到什么希望;二是他受到了陶行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的思想的启发,要教学生过上一种真语文学习的生活,进而让他们接受一种真语文教育,将来能够成长为能力强、素养高的"语文人"。如今,20年过去了,全盘应试化、急功近利,"追分不见人"的高中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各种不利因素都在挤压、冲击着他的"生活化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