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所说:“凡一人的主张,得了赞扬,是促其前进;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在批评与赞美之中,在奋斗与前进之中,我们更要把握好人生之舵,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海洋。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寂寞     
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 鲁迅的寂寞的内容是:主张“如一箭之入大海”,实践“无可措手”。这样的寂寞渗透了他的灵魂,成为灵魂的组成部分,“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而且,他“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见过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3.
论人生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 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相似文献   

4.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5.
绝望一直是鲁迅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绝望是抗争历史阴霾的产物,故而,抗争与绝望紧密相连.鲁迅因其绝望而深刻,而同时他又抗争绝望,拒绝分享,孤独地走向救赎.鲁迅的绝望孤独、救赎紧密相连,从历史的层面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7.
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野草>记叙了鲁迅在绝望和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它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0.
蔡成德 《现代语文》2009,(10):103-104
本文从叙事学话语手段中的叙事体态与叙事语式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药》如何在艺术上既有效地节制绝望情感体现启蒙的取向,又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成功地蕴含于文中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场景”文体中采取了“叙事者=人物”的叙事体态和在第三人称小说中采取了将场面的直观描写纳入叙述者的判断与陈述,从而实现间而不隔,在绝望中追寻希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从散文诗《野草》出发,选取其中的六篇文章浅谈鲁迅在军阀混战时期内心不知前路何方,却于绝望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鲁迅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他不知道打倒黑暗后是否仍是黑暗,这让他对自己有一份怀疑。由于这样的情感,他的内心饱受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绝望相互纠缠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有一份超越,抛却希望和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所依靠地坚守可贵的战斗信念,独自反抗绝望,独自寻求前路,独自“向前去”。  相似文献   

13.
《故乡》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其通过对故乡人情风物的细腻描写,表达出对故乡黑暗封建现实的失落,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实则是以人物的变化映衬出其精神家园的覆灭,文章以沉重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现状的绝望,但在这绝望叹息中又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殷切希望。从时间维度对《故乡》中精神家园的进行解读,以昔日、当下以及未来故乡的发展变化为基础,结合文本的环境背景,可以深刻理解鲁迅及当时国民精神家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野草》中 ,通过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绝望与希望的二元对峙形态 ,抒写了鲁迅现代意识中的强烈孤独与顽强升跃 ,展示了鲁迅最终对生命、光明未来与希望的“战取”,并标示了鲁迅关于生命与历史的文化哲学的深度 ,而成为一种“鲁迅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相似文献   

17.
“讽刺”被认为是小说《幸福的家庭》的主要基调,而鲁迅在《附记》中所言“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则昭示着与“讽刺”相左的情感内蕴。借助隐含作者这一理论,探究隐含作者在编码过程中通过意象的复调以及人物身上的矛盾错位前景化,造成读者将“讽刺”误认为是真实作者的唯一态度;而最后在“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中,真实作者鲁迅以极其隐蔽的意识现身,将自己与主人公一起置于深入灵魂的审视下,讽刺的意味逐步消解,主人公的多重绝望显现,在文本的显与隐中,深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8.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9.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祝福》称祥林嫂为“陈旧的玩物”,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从祥林嫂的逃脱与绑架、幸福与不幸、生存与绝望的命运中,体现了一种生命存在的悲凉.鲁迅在对祥林嫂的惨剧叙述中洋溢着对人际温暖、女性觉醒、知识分子担当的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