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负罪—救赎”母题在《雨王亨德森》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之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现代的救赎理念。  相似文献   

2.
“自我陈述法”与“自我展示法”是近年来美国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探索方法。这是诸多教学评价中的两种,有效进行这两种方法评价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自我陈述法”是指在一定时间(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陈述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4.
曹文轩的《草房子》具有一种悲悯之美。作者将悲悯这一与文学的生命休戚相关的永恒命题带入了我们这个情感逐渐凄清枯寂的年代.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矛盾对抗的构建,叙写了人与人之间“爱”的美、人战胜自我的“灵魂”美、人面对自然的“悲剧”美,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悲悯情怀,感动着今天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依旧在人文性圈子里打转。“拒绝平庸”之后的“忧与爱”.张扬人性中的“忧”与“爱”的两极.由自我品性的张扬到对自我与外界的关注.我觉得这个变化.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价值观的评判流向一种新的境界——忧与爱中的人生态度与追求.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导引。引领并促进考生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8.
对美国现代诗人瑞特克“在一个黑暗的时候”一诗进行初步的艺术剖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寻找自我,探索性灵的苦难历程。瑞特克在现实生活中曾多次精神崩溃,这首诗所讲述的是诗人在绝望和孤独中坠入心灵的黑暗,人格发生裂变;为寻找真正的自我,在黑暗中的灵魂与追求光明的灵魂搏斗,诗人终于从疯狂的边缘恢复到理智状态,灵魂进入自身,人格由分裂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在愿望多次受挫以后 ,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 ,对人来说 ,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 ,使人变得悲观绝望 ,听任外界的摆布 ,任自己的命运随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对中学生而言 ,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 ,他们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 ,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 ,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 ,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 ,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当他们说“理想已被现实磨平”、“现实带给我一次次打击 ,我终于放弃”…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张抗抗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人们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自己亲历的才是生活,其实,“感受的经历比亲历的过程更重要,自己的心灵能否去感觉它,才是最重要的”,创作中对生活素材的取舍“主要取决于写作者心灵的感受”。张抗抗说在她的作品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带有“自我的影子”,但那“不是生活的影子,而是心灵的影子”。基于对心灵的关注,理想主义成为张抗抗作品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她的心就像风筝一样,在梦想中飞翔。今天让我们阅读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种种世事沧桑之后,张洁对于婚姻爱情的书写更加理性、平和,没有了以往的热情,也没有了一度的刻薄,她从对男性的幻想中挣脱出来,找回迷失的自我,不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己拯救自己。在作品《无字》中,张洁将曾经悉心构建的"爱"的理想世界进行了无望的颠覆,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对爱情无比绝望的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第一句话:“你是一只笨鸟!”“你是一只笨鸟!”老师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我羞愧地低下头, 幸亏办公室里没有其他人,否则,我真是无地自容。就在我对自己彻底绝望时,老师又说了一句: “笨鸟也是可以先飞的!”我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话。  相似文献   

13.
从"回归式结构"看迟子建的温情主义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初文学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她的作品在经历了英国文学史上几次“趣味革命”以后,依然以其独特的“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的风格吸引着文学口味不断翻新的几代读者;在经历了近二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她终于被举世公认为经典作家,而且如一位奥斯丁评论家大卫·塞西尔所说:“在所有英国作家中,唯独她的声望最为稳固。”  相似文献   

16.
淑的解读     
淑·布莱赫德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一位女性形象。淑一直在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整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传统婚姻的排斥 ,在追求爱情与自由中不断强化自身意愿 ,追求灵与肉的结合。虽然她在追求自由的基础上实现了女性自身的价值 ,但她终究没有彻底成功。淑的形象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代主义痛苦”的印记 ,而作品《无名的裘德》具有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活泼的、文静的、调皮的、稳重的……望着他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雁归来”的喜悦.然而就在他们中,有一个身影总是茕茕孑立.她自我封闭,很少与同学们交往,在她脸上满是12岁孩子不该有的忧郁.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经历特殊的孩子,需要我倾注更多的爱.通过课下谈心,我了解到由于家庭关系不和睦,使得一个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过早地“成熟”了.她很钟爱这一句话:“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人都不应该绝望.”这句话出自我借给她的一本诗集中.自从她阅读之后,我就经常在她的作业中读到这句话.从中不难看出她是多么孤独、无助.这是个有思想的孩子,只有触动她的内心世界,才能点燃她心中希望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在女性世界中的特殊经历决定了女性在劳伦斯作品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对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窥视劳伦斯的妇女观,女人是一所学校,她以各种爱的“模式”来塑造男人的性格.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女人。毁灭与再生是他对女性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站在女性立场上,以女性独特的眼光来审视女性自我,不仅关注女性的悲苦命运,而且将笔触深入到女性内心深处,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进行审视和解剖。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中,是她对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和同情。  相似文献   

20.
曹七巧这一文学形象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贡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是曹七巧悲剧形成的肥沃土壤。金钱与门第观念的迫害,使她从一个具有青春温情回忆的可爱姑娘变成一个阴鸷毒辣凶狠残酷的老太婆。在潜意识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有意识寡居者护犊心理的驱使下,她反过来“食”了自己亲生子女的幸福,使她从一个“被食者”沦为“食人者”,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