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浮标是两岸钓鱼交流后才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它形状多样,或卧或立,制作简单,只要能漂浮就行:然而浮标不同了,除了通过升降来反应鱼咬钩外,还具有标志水深、指示钓棚和反应饵重变化的能力,可是工作状态中浮标只有标央露出水面,识别鱼讯主要是通过标尖的升降、摇摆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2.
两岸钓鱼交流使我们认识了浮标——浮出水面的标志物此前习称浮漂,主要有散子漂、独漂和立漂其功能是“羽沉知食驶”,能反映鱼咬着钩走了就满足了,至于钩上还有没有饵,有多少,鱼把饵吸进嘴了还是吸到唇边就停住了,在浮漂的反应比较混沌,也过于简单,浮标的出现把调和钓分得清楚了,可是鱼情不同,一旦遭遇轻口、乱口就难以驾驭了,于是有优化造型,针对鱼口特点而通过调整尖、身、脚配置来为某种对象鱼服务的个性化浮标。 相似文献
3.
“台钓”之前我们对鱼漂的认识比较简单——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钧(《规代江语词典》)。现代钓鱼对鱼钩的沉底与不沉底另有看法, 相似文献
4.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 相似文献
5.
很难想象,没有拉饵,没有浮标怎么钓快鱼?从1998年第四届“钓王杯”和第十六届全国钓鱼比赛开始,拉饵成为钓快鱼必须掌握的技术。然而拉饵轻,在浮标由桐木、塑料、芦苇和孔雀翎制造而要让它反应饵重变化和准确表达鱼讯,是不能不注意标央和标脚长度的。这也是早期浮标的标夹多6~8目、长9~11厘米;标脚控制在7厘米以内,按调4钓2操作的原因。调4钓2是针对底层鱼的,随着拉饵出现,钓鱼人对线组的运动、饵重与浮标的配合更加重视了。 相似文献
6.
受天气、温度、风向、水流和环境的影响,一日之内鱼口会出现几种变化,另外受钓饵刺激,抛钩和扬竿干扰,鱼口也是变的,据此“台钓”总结了4句调标法则,即“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灵敏,钓灵敏”和“调迟钝,钓迟钝”遗憾的是这4句口诀太拗口,有点像绕口令,没有两到三年的摸索是理解不了的在浮标从材质、造型、结构已具化到钓什么鱼用什么标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开始,先是程宁,后是王永贵,接着刘树森、邓刚、化绍新、马明生、丛杰、徐清华、李喜东纷纷推出竞技浮标,由于名头响亮,这些凝聚了“钓王”、“大师”、“全国冠军”钓鱼经验的浮标虽然打上了“××手作”,却掩饰不了委托生产的痕迹。然而钓鱼人不管这些,他们看重的是“大师”名头和鲜明的个性,所以一问世就受到追椿,其实,只要从材质集中在巴尔杉、羽根和芦苇,造型、结构都带有某些成熟产品的痕迹就可以看出,它们不是原创产品,而是通过改型来获得个性的,即摹仿性创新。 相似文献
8.
“台钓”出现前,我们把穿或系在钓线上,用以表达鱼儿咬钩信息的装置叫“浮子”,书面语“鱼漂”或简称“漂”、“浮”,如“七星漂”、“立漂”等80年代末期起的两岸钓鱼交流使我们见识了“台钓”,看到了另一种浮子上面是一个绘了色格目的标示杆,中间一个浮体,下面一个插脚,于是浮漂又叫做浮标浮出水面,用以提示鱼讯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浮标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始于两岸钓鱼交流,是由台湾钓手带来的。它与传统钓鱼用浮子、立漂表达鱼讯有许多不同,通过浮标的调实现线组的二力平衡,把钓铒的运动和重量变化用标尖的升降反应出来就是破坏平衡。本业,我们是按照“羽沉知食驶”来认识鱼讯的,坠钩沉底了,不管钓线是直、曲还是斜,平躺在水面上的羽毛或其他浮的东西只有沉了或者移动才标志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标尖向上运动。一支浮标包括浮休、插脚、标尖三部分,决定其上浮能力的是浮休,所以多用比重小的木材、芦苇、羽毛和空腔塑料来制作。 相似文献
10.
钓手对浮标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新奇,还因为它关联着钩的状态并受钓饵影响而变得扑朔迷离,破解不了而越想破解。可是不管竞技还是野钓,钓鱼人对巴尔杉的共同感受是个性太强,适合钓底的不能打浮,符合打浮要求的又缺乏稳定,不是过钝就是太贼.巴尔杉可以任意造型,偏重于强调个性,所以一年一个新花样,钓不上鱼就换支标然而从2007年秋开始,一度消沉的“孔雀翎”卷土重来了。先是“无极”推出脸谱系列,接着“圣人”不甘示弱,之后又有“千川”变脸、“鳞影”登台,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开始,先是程宁,后是王永贵,接着刘树森、邓刚、化绍新、马明生、丛杰、徐清华、李喜东纷纷推出竞技浮标。由于名头响亮,这些凝聚了钓王、大师、全国冠军钓鱼经验的浮标虽然打上了××手作,却掩饰不了委托生产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所以什么形状都有。 相似文献
13.
15.
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可当我们手中拿着一支标时,我们到底能读懂多少关于浮标的内涵呢?现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浮标的文章,可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对于调高目灵还是调低目灵这种基础的理论还没有统一。我也看过几位大师讨论浮标的文章,粗略一看,句句精典,可细一推敲句句都有漏洞。这些文章为我们认识浮标人为地设了一个障碍——不是说这些大师关于浮标的文章是错误的,我是说他们所讨论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17.
浮标产品现如今已是花样繁多,但在最开始的10年只是“达摩”一枝独秀、“水の峰”遍地开花的局面。这种手工制作的浮标尽管材质不同,但将孔雀翎或芦苇剖开、再一片一片用刀削出需要的形状,然后合起来,插入现成的玻纤棒再用胶粘住的加工工艺其实并不复杂。然而同样的浮标,有的一翻身就站稳了,有的则摇摇晃晃把应该表现为向上的鱼讯过滤了,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