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幸福:教育的终极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对象所指的是人,追求幸福是人一生永恒不变的主题,教育则是人走向幸福的阶梯。让人拥有科学的观念,客观的选择,行动的智慧和向善的德性,达到人生幸福的境界,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在于取得优良的教学业绩;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在于遍地芬芳的桃李;有人,教师的幸福在于展现自我的风采;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在于蜡炬成灰,春蚕吐丝……  相似文献   

3.
陈晓虹 《教师》2019,(10):127-128
幸福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幸福与教育息息相关。国家拥有幸福的教师,是国家教育的幸运。作者从阅读、课堂、与学生们的相处、学生们的习作、学生们的成长发展等角度来感受教师的幸福,从字里行间诠释幸福教育理念,希望对构建国民幸福教育做一点尝试,让幸福教育成为每个教师永远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温婷 《中国德育》2008,(2):17-19
幸福是个体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人获得幸福体验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幸福教育可视为在知识上科学“求真”、在品德上积极“扬善”,两者完美统一,最终达到“唯美”境界的教育。只有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幸福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诸多人不断追求的理想,欲望,奢求。但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永远得不到幸福.尝不到幸福的快乐呢?其实幸福时时刻刻缠绕在我们的身边,不知道把握.不晓得体会.不懂得寻找,那幸福就在我们敲打键盘的时候悄悄流过……  相似文献   

6.
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学,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学生(包括所谓的差生)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个体主客观体验的统一,它与教育有着多方位的关联。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复杂性,她们的幸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受,提高人们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而女性教育,较普通教育更贴近女性需要,使女性的幸福追求更为容易。我国的当前的女性教育相对较少,不利于女性的幸福成长,在这方面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铸就顺应时代发展的价值体系的根基,对于今后的学习及其生活都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要务必重视对于价值追求的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宗教哲学大师詹姆斯·威廉说:“如果要问,人最主要关心什么?其中一个回答就是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幸福也永远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教育秩序的首要问题是自由主体之间如何形成教育秩序的问题,而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追求就体现在它构建教育秩序的基本功能上.教育制度不仅成为现代社会有效解决教育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的基本方式,还创造了各种形成教育秩序的社会机制.然而,并不是任何教育制度都能实现有利于教育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秩序,只有"好的"、"善的"教育制度,才能实现有利于教育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秩序.  相似文献   

11.
摘要:在当代社会,衣食基本无忧之后人们的需求主要是追求精神快乐。而快乐与否的关键不是环境和他人,而是自己的选择。选择积极的认知,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冲出“自恋”的泥潭,是人生快乐的基点。  相似文献   

12.
功利性与审美性是我国传统教育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功利性并没有因为走进现代而被削弱,而教育的审美功能却日趋黯淡。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功利性与审美性二者关系的调和上,而要实现二者关系的矛盾统一,审美教育是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以教育的审美性为"先天条件",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以培育"审美的人"为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生活实在的全部意义,是人实现其存在的终极目标。虽然对幸福的理解众说纷纭,然而幸福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教育中,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教育者给予学生的关爱、公平的对待、理解、自由及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实现学生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幸福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ory of ‘the other Mersault’ whose narrative is published in the posthumous and arguably incomplete work A happy death. That this work is incomplete and that it appears (particularly through a reading of Camus’ notebooks) to be a precursor to The outsider, has arguably limited scholarly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 and plot. However, the themes that are explored in A happy death are significant in their distinction to those themes that are experienced by the other, younger, Meursault. In A happy death the world must be conquered by the will of a young man to find his happiness. He is not an outsider, and he is not content with his lot.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is latter concern, he acts upon his life in a search for happiness and in so doing engages in an ultimately frustrating, yet in some way enlightening, quest. In this article Mersault’s search for happiness is plotted in relation to his thinking about time, childhood, happiness and death. His journey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other stories of the search for some greater human condition. It is argued that his will to be happy reveals the absurdity of searching or not searching. This absurdity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school in the sense that such a relation to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might free school from its disciplinary tasks … and frees the learner, the child, the teacher, from the violence of having to want to know.  相似文献   

15.
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中国德育》2008,(1):17-20
幸福是人生美好的主题,是人之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之幸福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为幸福的实现奠定生命基础。教育应把幸福作为对人生命关怀的终极着眼点。幸福教育要始终立于人的生命基础之上,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人生活的主题,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是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幸福意指一个人热情而又执着地面对生活时所幸遇的一种和谐、惬意的存在状态。指向学生幸福的教育行动是多元化的,培养生活能力、教会学生欣赏、培育卓越品性、优化生活方式等都是教育者把学生引向幸福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中学教师群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存在着职业倦怠。教师的生存状况需要改善,这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且,教师作为与学生具有同样意义的"人"的存在,其生命幸福理应受到同样的关照。教师对生命幸福的追求,需要教师主体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信念、精湛的专业素养;也需要社会、学校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环境、资源,这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为使人、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的理性表征。  相似文献   

18.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幸福感缺失现象更加严重。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幸福感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拥有幸福人生,对处在青年时期的高职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