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2.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3.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4.
管萱 《现代语文》2011,(3):109-110
一、教材简析《山地回忆》是五年制高职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皆为叙事类记叙文。单元学习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叙述的要素、线索、顺序和详略的能力,掌握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山地回忆》是作者孙犁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时写的一篇回忆当年在阜平度过的战斗岁月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母亲和小鱼》出自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散文集《波西米亚楼》。在大家的印象中,严歌苓以写小说闻名,她的主要作品《天浴》《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少女小渔》《第九个寡妇》等在读者中间广为传播,且多被改编成电影,轰动一时。可能正缘于此,她的这篇回忆家人的散文,读起来也颇有几分小说的意味。作者在文中着重回忆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人物,将他们串联在一  相似文献   

6.
《山地回忆》的作者孙犁,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对晋察冀一带的风土人情十分熟悉,与根据地的人民产生了深挚的情感。正如他在《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中所说的,“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在进城以后,感到“越来越会珍贵了”。(《晚华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有感于进城以后人们思想感情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些变化,作者于1949年12月写了这篇作品,表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两篇课文。也是从《朝花夕拾》里选出的。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反顾”,“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反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记忆中抄出来”,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传到日本以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事隔20多年,在鲁迅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他的恩师藤野先生。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字里行间蕴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该文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人以文传,这篇被中学教科书选用了数十年的传统篇目,使得藤野严九郎这个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因这篇名文而走进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师:《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即将毕业之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感情真挚,语言朴实而优美。每次读这篇课文,总能勾起我对小学生活深深的回忆。其实,同学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相似文献   

11.
朱华东 《山东教育》2013,(12):30-31
马朝虎写的《水》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看似普通而又极不寻常的故事。课文的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是旅美作家宋学孟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饥荒而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辛酸往事,抒写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在散文作品中,回忆类散文格外多,且往往写得好,写得美。回忆是对过去的重新体验,回忆是对往事的审美创造。吴伯箫的《菜园小记》写于1961年,而作品所描述的种菜情景发生在1941年,整整相隔了20年。作者在谈到写这类回忆散文时说:“回到延安写战地见闻,进入北京才写延安生活,这跟成年回忆儿时差不多……现实生活,有些可以因景生情,即席赋诗为文,有些就不行。往往要后天写前天,20年后写20年前。亲身经历的事,也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真的…  相似文献   

14.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鲁迅对自己已逝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中那些拟人化了的动植物,历历可见,声声可闻,充满着童真稚趣,为我们写童年生活回忆类文章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绿》,原是《温州的踪迹》中的一篇。这篇游记体的写景散文,是作者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写的,但文中所记的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却大约是一九二三年的秋天。那时,作者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师范部)任国文教员。《温州的踪迹》中的诸篇,就写于这一时期。文中所记的梅雨潭在浙江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听了湖南省祁阳师范语文教师郑超同志讲的一堂《藤野先生》的总结课,很受启发,现根据听课笔记,将郑老师讲的这堂课整理记录如下: 上几节课,我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今天,我们就把这篇课文简单地小结一下。这篇作品,是鲁迅于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时写的。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作品所记述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一段生活?是一段什么样的生  相似文献   

19.
<正>"这一篇"指的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  相似文献   

20.
围绕主线抓住“三点”——《爸爸和书》教学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研室戎四平《爸爸和书》这篇课文通过平常人写平常事,作者回忆了“我”的爸爸在家庭生活困苦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我”买书的事,表达了爸爸一心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美好心愿。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