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新闻做久了,常常被冠上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的标签。记者的生产疲劳和观众的审美疲劳都会出现,怎样把民生新闻做得好看耐看,是每个民生新闻工作者都在苦苦探求的。找准定位、找好角度,做深做透民生新闻是民生新闻发展前进的基石。一、在发展中不断探求、摸索,找到准确的定位民生新闻所报道的是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报道不能停留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这样会误导观众,让他们误以为只要是自己身边的事都理所当然地得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中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类新闻,也是人们获取资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民生新闻不断发展,在内容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恶性竞争的影响,一些地区民生新闻栏目的质量堪忧,低俗化、碎片化和同质化的情况严重,相同题材的新闻屡见不鲜,且报道缺乏深度。针对这样的现象,民生新闻必须不断创新,打破传统实现突围,在节目质量、内容以及深度上下功夫,让民生新闻凸显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从其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大约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节目.深入分析民生新闻节目不难发现,民生新闻节目报道手段丰富多样,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往往是采用多种方式报道新闻,把讲故事、采访调查、评论等元素融进一个报道的主题中,而这样的节目类型也使得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成为民生新闻节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严格的专业概念,它与社会新闻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后继承关系和交集。最初的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广义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民生新闻几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才慢慢明晰自己特质的:毫不掩饰“一地鸡毛”,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活矛盾为己任,报道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地方民生新闻的报道中,报道方式落后,报道内容与受众的贴近性不够,地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不高等,都影响着地方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地方民生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优化报道方式,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全面拉近民生新闻与受众的距离,综合性地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民生报道"这一特定转型期的新闻命题,党报到底应把它放在什么位置?究竟该怎样做民生新闻?作为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其宣传报道不仅要让党委政府满意,同时也要让群众满意,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更好地落实和执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党报的民生新闻应当与时政报道、经济报道三驾齐驱,使党报充分扮演好"桥梁""纽带"之角色。同时,党报民生报道要体现"大民生",开阔视野,提升平台,提高品位,不与都市报拼数量争卖点。  相似文献   

7.
张付军 《中国记者》2012,(2):108-109
《驻马店日报》一直把民生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在不断加大报道密度和分量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五个转变,探索通过做好民生新闻,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子。一是实现了单纯报道民生新闻向注重党政活动中的民生新闻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李振山 《新闻窗》2012,(5):95-96
长久以来,对地方台的时政联播类栏目定位,有这样一种观点存在:它的主要观众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知识分子,主要宣传任务是做好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及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大局的主题性报道;而民生新闻是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这种在“时政”与“民生”中横插一竿,使两者截然分开的观点,无形中给时政报道戴上一道枷锁,长期束缚了时政新闻采编人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郝六一 《今传媒》2010,18(10):67-67,82
报道民生新闻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广播电台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节目设置上关注民生话题,强化服务意识;节目选题上贴近生活,利用故事化、情节化手法,达到易懂易听,并强化对问题的解决;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知识的渴求。这样拉近与听众距离,体现媒体的服务性和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0.
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是当前各级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也是新闻媒体贯彻"走、转、改",落实"三贴近"的最佳途径。一个成功的新闻媒体无不把走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作为主体,这样自身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民生新闻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在传播内容、手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市民生活的新闻。地方台民生新闻更加关注本地区民生百态,具有地域性。就现阶段来说,地方台民生新闻存在着同质化竞争激烈、新闻价值低、报道方式单一、过多侧重煽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台民生新闻的持续、稳步发展。因此要不断发展创新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方式,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迅速转型的新时代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民意表达意识的增强,民生新闻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赋予它新的价值,民生新闻应更注重对信息的解释权,不是信息的发表者;在注重新闻深度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报道形式的创新;民生新闻应成为互动的平台,不同声音的传话筒。这样,民生新闻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燕军 《报刊之友》2014,(2):111-111,125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就是真实客观。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作为与百姓直接接触的新闻采访,要真实的反映人民生活,客观的传达群众心声,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好新闻。目前新闻采访中客观性缺失严重,本文就此以电视民生新闻采访为例,分析了新闻采访客观性的必要性,并着重分析了保持新闻采访客观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宋若虹  陈颖 《今传媒》2007,(7):13-14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长项,而思想性强,报道角度高屋建瓴,报道形式较严肃的重大主题报道是日报所关注.基于这样的认识,都市类报纸较少涉足重大主题报道,或即使涉足往往也是蜻蜓点水、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15.
谈到民生新闻,人们会想到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和青岛电视台的《生活在线》。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牌栏目,以其报道的平民视角、主持风格的生活化和口语化,倍受观众喜爱。虽然这些栏目各有特色,但都被业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称为民生新闻。一、民生新闻的界定什么是民生新闻,业界人士有不同的解读。南昌大学赖浩锋在《解析民生新闻三内核》一文中对民生新闻做了这样的概括,“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  相似文献   

16.
正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意识、民众话语有机统一而构成的一种新闻传播模式。民生新闻的产生既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有关,也是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做出的调整和变革。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关乎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和影响力。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内容较为广泛,很多新闻都具有连续性,跟踪报道是民生新闻常见的报道形式之一,除了大众生活发生的新闻新事之外,还包括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教育、医疗、治安等。民生新闻的兴起,首先得益于社会各界对民生话题的关注。近年来,上至中央,下到地方,无不格外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在近年来的全国及地方"两会"上,  相似文献   

17.
薛蕾 《新闻通讯》2012,(2):60-61
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民生新闻,在民生话题热度居高的当下.依旧是很多媒体人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等全国和省级大报,到《无锡日报》等各地方党报,都出现了做“大民生”新闻的趋势,各级党报越来越重视新闻的民生视角,传统的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等主流新闻板块都在花大力气发掘自身题材中的民生元素,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民生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的民生新闻板块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淹没在诸多新闻板块民生化的大潮中。逐渐失去特色,越来越边缘化;另一种就是坚持自身的报道方向,打造属于自己的主流影响力。近年来,无锡日报坚持了后一种选择,在“大民生”的新闻趋势中,坚持塑造民生新闻独特的表达体系.反映不同于其他新闻板块的民生诉求,以民生新闻特有的竞争力打造主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和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近年来民生新闻风生水起并成为平面媒体体现民生视角与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平台。各新闻媒体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上投入重兵,在民生新闻的挖掘和表  相似文献   

19.
周永红 《视听纵横》2005,(6):102-103
2005年1月1日,金华电视台新闻中心全新推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百姓零距离》。这是浙中地区首个引进“民生新闻”理念,力求创新报道手法,追求高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大型社会新闻栏目。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我在话筒前连续播了将近七年的时政新闻.积累了一定的新闻播音经验.但是面对这档全新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依然感觉必须从多方面调整自己从时政新闻播音员到民生新闻主持人.这样的角色转换需要做哪些调整?  相似文献   

20.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于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报道。民生新闻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所以说民生新闻是由民生内容、平民视角和民本取向等多个划分标准共同划分和生效的一种新闻。要做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用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