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相似文献   

2.
风格即人,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作品成熟的标志,风格是艺术家的生命,风格的探索与创造,是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艺术理想。风格是作者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对生活的理解、素养和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独创性风格正因为它丰富了审美的新领域,才更具有审美价值。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能够运用独特造型艺术语言使人感到其风格的感染力。不同的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正如罗丹所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一、美在独特风格艺术风格愈鲜明,影响就愈大,对欣赏者的吸引力就愈强,而且往往会对艺术界的创作道…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善于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感受美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应带他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让美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之中;提高审美力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是孩子提升幸福感的通道。在进行家庭美育的过程中,父母也是受益者,能从中获得美的滋养。做好家庭美育,养育生活不再是只有一地鸡毛,而是能时刻感受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审美主体的诞生作了历时性的描述和共时性的分析。指出人具有多种主体性,如生活主体、性爱主体、创造主体等多方面的主体性,这些方面又统一为人这一社会性主体。审美主体有自身的界限,只有进行审美活动的主体才是审美主体,文章深入分析了审美活动的特点,指出审美活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区别。最后进一步论述了审美主体与观审(观察审视)主体的区别。人类各种活动都有观审,但观审并非审美。审美主体有自身独特的心理要素、心理结构、心理活动和创造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是对广义的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不只是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特性的界定。社会生活中的不幸、痛苦与死亡,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过滤而赋予更深广的意蕴,才具有悲剧性;而社会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丑恶的东西冒充它的反面的企图、矛盾与乖谬,反映在艺术家的幽默、讽刺等形式里,就见出喜剧性。但是任何审美范畴其实都是一种经验性的区分,悲剧性与喜剧性也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之处,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与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相似文献   

6.
<正>一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能促成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家进行启蒙,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为生活带来美的未来的生活艺术家。我们认为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重视审美教育自身的独特价值,重视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幼儿才能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产生审美愉悦,才能  相似文献   

7.
废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在废品的碎片中,我们应当发现它背后独特的美并加以利用。废品艺术既可以减轻城市负担,也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近年来,视觉艺术家持续关注和探索废品艺术的材料和形式,创造性地使用废品并探索它们共同的审美特征。通过独特的审美渗透和转变,废品艺术使这些废品焕发生机,并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表现对当代艺术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背景下精英艺术的拓展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精英艺术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大众文化以其科技优势强占了大众生活的艺术空间,精英艺术越来越远离大众。艺术家只有主动适应市场,放弃主流地位和精英意识,从大众利益的视角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艺术才会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正>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是用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综观中外艺术宝库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是用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综观中外艺术宝库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12.
阳泽  阳略 《四川教育》2007,(11):14-15
审美人格是指人们在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中所形成的人格特质。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只有形成对美稳定的倾向和敏感,能够欣赏美和创造美,审美人格才告形成。审美人格既代表一种很高的生存境界,人们以美为伴,诗意地栖居;又具有很强的心理功能,它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也是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原动力。班主任的审美人格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既是班主任生存境界的象征,又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懂一点审美诗歌的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感贫乏的叫做丑。强烈而独特的情感可以给人带来审美冲击,进而感染读者。而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独特而强烈的呢?这主要看情感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情感与生活真实的矛盾冲突越大,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越好。情感与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情感对现实反映的独异性和冲突性上。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有风格,教学同样也有风格,优秀教师同艺术家一样,孜孜追求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的审美意义 “风格即人”。黑格尔说:“法国人有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所谓风格,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以及独特的审美理想通过独特的审美  相似文献   

15.
吕冉 《新作文》2013,(4):57-59
艺术与生活,彼此依存,又充满矛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因为有了艺术,人类的生活才有了色彩。过去,现在,未来,那些有幸以艺术为生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的爱好与职业不曾分离,就像人们说的:"艺术家是坐在上帝身边的孩子,从上帝口袋中掏出糖果分享。"果分享。  相似文献   

16.
张忠华 《学语文》2009,(4):40-41
审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探索,在审美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转化,一种再创造。也就是把生活原型转化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这种转化不是机械的加工,而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这就要求艺术家有一个艺术视点,即一个省视生活审美转化的立足点。一个作家不能说他只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去表现什么,抒发什么,寄托什么。  相似文献   

17.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具体到绘画艺术,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意境的生成等.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艺术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艺术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笔墨与它的载体——宣纸,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笔墨形态,并成为独具魅力的绘画语言。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就是说,用笔用墨要突出一个“新”字,即立意新、笔墨新。我认为我们对传统的笔墨要深入学习,同时,在我们的创作中又不要为成法所拘。每个有才能的艺术家,都应在艺术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艺术家应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修养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笔墨固然重要,但只有当它结合形体,表现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时.笔墨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活即艺术,艺术是提炼了的生活,生活是任何艺术的源泉,诗歌艺术也不例外。赵师秀的《约客》就在日常最为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诗意的典范,也是日常生活中创造审美世界的代表。诗歌艺术创作的元素非常广阔,不只是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和人文古迹。日常生活才是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约客》以雨夜朋友失约的生活小事为题材,创作出了这首意蕴深厚、审美情趣高远的传世佳作,这给后世诗歌创作审美追求、创作元素多元化开辟了途径。诗歌创作需要诗人热爱生活、拥抱现实,有一颗敏感恬淡的内心世界,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创造出诗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审美思想教育方法是根据所教授的语文文章内容为核心进行教学,建立起独特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审美教育的感染来更好地进行学习,它能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