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的一幅幅小景,就是一幅幅生活小画,有风光,有高楼之下,有马路边上,有工地上,有菜田里,有小河旁,有家庭,有人物,还有动物……。这些生活小景,一旦与报道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它就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些小景看起来的确很小,它局限在一时一地、一人一物,但细细观察一下,小景并不小,它们都是巨幅画面里的“分散镜头”,这个大画面,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乡改革带来的蓬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9,(4)
人都有怀旧之感,特别上了年纪的人。今年,人民共和国已走过50周年,上海解放也正值5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所以大小报纸都开辟栏目进行回顾、纪念,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宣传的盛事。而宣传、纪念的方法多种多样,我感到刊登一幅老照片,再配一幅新照片对照,然后引出一...  相似文献   

3.
国画大师汤文选被誉为湖北画界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前些年逛收藏品市场,见商户挂有汤老的作品,要价不菲,我便问:"是真品?"那人异常愤怒:"你有吗?你有我高价收购!"我还真有一幅汤老的作品,是我结婚时他送的.我家兄妹三人结婚,他一人送一幅,这是因为我父亲与汤老同为解放初期培养干部的中原大学同学.  相似文献   

4.
正凡是去过上海蔡元培故居的人,都会留意到故居中悬挂的蔡元培先生的三幅画像。这三幅画像有两幅悬挂于客厅,一幅是刘海粟于1921年赴京讲课期间为蔡元培所绘的小幅油画肖像,一幅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峻女士于1926年所绘的《蔡元培像》;还有一幅悬挂于书房,由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于上世纪30年代所绘的尚未完成的《蔡元培像》。其实,在故居中还藏有一幅1929年绘的《蔡元培肖像》,只是此画从未对公众展示过,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我  相似文献   

5.
瞬间与永恒     
照片是一种直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图片。进行照片档案整理工作近一年来,我从这一幅幅带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的照片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经我手整理的照片不下五千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组照片。 在我整理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自然镜头也没少瞄准上海的弄堂。弄堂——一个代表着上海平民生活的名词,相信每一个上海人都最熟悉不过了。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在,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觉得很遗憾。照片上的弄堂虽然是四五十年前拍摄的,而且也不知其名,  相似文献   

6.
张志霞 《大观周刊》2012,(32):240-240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从小便博览群书。非常广泛,应该称得上颇有才气。然而.就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节美术课上,却画出这样一幅画。老师要求画一幅画,把你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展开自己的想象,一幅幅憧憬美好未来的嘶面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一页一页地批阅学生的图画作业,这时,一幅与其他图画极不协调的画面展现在老师面前——一个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断头台”上,躺着一个人.头颅已经被砍下来,鲜血满地,画面阴森恐怖。  相似文献   

7.
徐文耀 《军事记者》2012,(10):4-I0002
一幅摄影作品能让人过目难忘,一定是有人文内涵的。审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找寻和领会事物所能给人带来美好思想情感的过程。所以,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产生,除了对光影和瞬间的精彩捕捉之外,还要挖掘和延伸摄影作品的人文内涵,这就是“炼意”——提炼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久经传看而让人铭刻于心的一幅幅影视画面,大都有一个个引人注目的"眼睛",就是画面中能够突出画面重点、聚集画面亮点、凝结画面焦点的关键点。画面的"眼睛"是画面构图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  相似文献   

9.
5月7日晚9点24分,一架北方航空公司由北京飞往大连的cj6136麦道82型客机坠毁在大连港外海域,机上有旅客103人,机组人员9人,无一人生还。我是次日赶到空难飞机失事现场,在海上采访救捞工作9天9夜共向总社传送照片140余幅,新华社摄影部发稿中心发稿73幅,其中包括通稿、对英文专线、内参、新华网、晚报等线路。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家有一名帖,可冠为收藏家.江西省南昌市的民间收藏家詹福寿,二十多年来收集了三百余幅古代碑帖,其中仅"书圣"王羲之的碑帖精品就有六十多幅,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15,(3):97
翻开《裸镜》:你看到的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看不见的是一次次忘我的追逐。楚天都市报资深摄影记者陈建刚,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经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接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和自我挑战。《裸镜》中500多幅图片展现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瞬间,讲述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让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2.
两幅大家熟悉的图画。一幅出自地震专家之手,描述地震灾害从震源开始迅速波动成灾的过程;另一幅为广播工程师所绘,示意广播信号是怎样发射出去的。两幅图画有一个相似之处——都有一串“同心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摄影被人们所越来越喜欢和普及.创作摄影作品和鉴赏摄影作品的人也随之增多。可是,懂得如何鉴别一幅摄影作品成败的人并不太多。一幅摄影作品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1958年,山西省沁源县正中村发现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坐西朝东,为不规则多室墓,由主室及五个侧室组成,其中主室内绘制有壁画。根据造墓题记可知此墓是家族迁葬墓,修建年代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墓葬发现以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清理,撰写《沁源县交口乡正中村金代砖室壁画墓葬考察记录》,并临摹壁画。这套壁画摹本包括亡灵过桥图1幅,男女对坐宴饮图4幅,骑马出猎图2幅,庄客生产生活图2幅,二十四孝图8幅,构件彩饰图案6幅,共计23幅,现由山西博物院收藏。在壁画图像中,人物旁边有题记表明人物身份,与该墓造墓题记呼应,为解读这一地区的壁画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筱青 《军事记者》2012,(11):63-63
记得在南方某地一名人故居里,看到一幅清初八大山人的画作。画面上总体是枯塘败荷.看上去几株枯萎的荷花、几片耷拉破碎的叶子,在几乎干涸的湖底苟延残喘.完全是一幅绝望无力的惨景。然而就是这样一幅画,却被称作是“杰作”,一些所谓的行家竭尽吹捧之能事。我对美术当然是外行之外行.不懂其中之审美的诀窍。但我起码知道一点基本的常识:美术美术,画作首先要“美”。如果一幅美术作品让人看上去没有美的感觉,而是凄凉、伤感、败兴,甚至丑恶的印象,这能叫美术吗?  相似文献   

16.
提起小人书,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可能都不陌生。小小的开本也就巴掌大,拿在手上感觉非常舒适。书的封面往往被一幅彩图占据,旁边很小的地方或横或竖写着书名。翻开小人书,一幅幅图画立即就会吸引住你的目光,有时候甚至不用看每页最下边那两三行文字说明,也能明白故事的大概。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基本上是看小人  相似文献   

17.
听说有位同行在一次新闻摄影展览会上,进行了一项简单的调查:对参观两幅并列悬挂在展厅的人物照片的观众情况作了统计。这两幅照片,一幅是在新闻现场拍摄的新闻人物,一幅是在非新闻现场(书房)拍摄的“名人”肖像。他调查的结果是:一小时内仔细看照片和认真读说明的观众,前者较后者多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这个调查作得好,它说明观众的欣赏水平是高的。作为新闻照片,读者所想要,所愿意看到的一定是有现场背景、环境、情节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照片。而非现场拍摄的照片就很难说它属新闻摄影范畴,严格地说它不具备新闻价值。照片《…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永恒的召唤》是一部宏大的交响曲,那么《‘三西’扶贫记》就是一幅厚重的风俗画。"——有读者这样比较李从军同志领衔采写的三篇通讯。  相似文献   

19.
打开他那本厚厚实实的摄影作品集,读着那一幅幅富有特色的照片,只觉得一股浓浓的“油味”扑面而来。不论你是在油田生活或是从未到过油田的人,似乎都受到石油的洗札,得到油田美的享受。他,包升,川中油气公司摄影干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摄影协会四川分会理事,遂宁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今年35岁,就有近400幅作品在全国、省、地市级报刊发表,被四川企业界的摄影前辈看成是“可畏的后生”。  相似文献   

20.
周朝荣 《军事记者》2009,(11):16-17
打开2009年10月2日的《解放军报》,最抢眼和惹人注目的是各版面上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国庆大阅兵照片,那整齐划一的步兵方队,那铁流滚滚的装备方队,那划过天幕的空中梯队,每一幅都让人心潮澎湃.让人感慨万千,用气势恢宏、振奋人心来概括,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