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探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问卷、道德自我认同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感知匿名性问卷对7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道德自我认同能够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匿名性能够调节道德自我认同经由自尊影响网络利他行为的直接路径。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道德自我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某高校3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尊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网络游戏动机问卷,探讨自尊水平、内外控特征与大学生网络游戏动机的关系。结果表明:(1)男生的网络游戏动机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娱乐动机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的网络游戏动机总平均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一和大三学生的自我肯定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2)男女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男生的外控性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大四的学生。(3)自尊与逃避归属存在显著负相关,内外控与网络游戏动机总平均分、自我肯定、逃避归属存在显著正相关;低自尊者在逃避归属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高自尊者,高外控者在自我肯定、逃避归属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高内控者。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信任相关研究的探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与人际信任水平的关系。针对3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及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性别、家庭类型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大学生网络自我控制能力及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提供对策。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1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尊水平普遍比较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存在在显著的性别及城乡间的差异;大学生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两个维度成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成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其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两个维度成显著负相关,但与情绪低落这一维度相关不显著;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很好地预测学习倦怠,可以通过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高自尊的方式来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农民工进城务工动机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河南省193名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个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异。就业动机中农村人际问题维度及经济压力维度与自尊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造福后代、自我提升及改善生活维度与自尊总分之间呈不同程度正相关(p〈0.05,p〈0.01)。河南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进城务工的主要因素还是经济因素,其次是自身及其后代的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大学生人际困扰与自我概念以及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调研了474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困扰问题突出;其中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与人际困扰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在自我概念和人际困扰间的调节效应显著。笔者认为,自我概念清晰完善有助于个体减少其人际困扰,尤其是道德自我和社会自我越好,其人际困扰越低。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调节自我概念,尽而降低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学生应付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我们对250名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问卷。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自尊、自我效能感倾向与积极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付方式呈负相关;当代大学生倾向于采用积极应付方式;应付方式中性别差异仅存在于求助因子中,年级差异仅存在于退避因子中;解决问题因子对自我效能感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和自责因子对自尊有较显著的预测作用。最后的结论是,使用适当的应付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男女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及其受损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问卷测验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 ,调查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和自尊受损后的应对方式上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1 .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有他人认同、他人自居、社会性比较、自我外部显现、自我内部确证五类 ,类别及其子类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差异 ;2 .在自尊受损后的应对方式上 ,男女大学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 ;3 .社会文化是影响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及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乐观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气质性乐观问卷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积极应对与自尊、乐观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自尊、乐观人格特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乐观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乐观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乐观人格特质是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西北内陆地区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尊与学习倦怠及各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总分及成就感低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低落因子在.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学业外在归因与学习倦怠总分及行为不当,情绪低落两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学业外在归因、自尊、学业成功归因、自我效能感单独对学习倦怠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3.3%、5.1%、1.9%和0.9%。学业外在归因、自尊、学业成功归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使用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专业认同问卷和择业效能感量表对广西6所高校8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焦虑与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专业认同、择业效能感和择业焦虑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②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呈负相关(r=-0.26,P<0.01);③大学生专业认同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β=0.31,P<0.01),择业效能感负向预测择业焦虑(β=-0.27,P<0.01),专业认同负向预测择业焦虑(β=-0.13,P<0.05),从中介效应来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对择业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知,大学生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关系密切,择业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择业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三所高校217名维吾尔族大学生就民族认同、自尊与自我认同等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三者之间呈显著相关,民族认同能够预测自我认同的水平,且通过自我认同影响着自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大学生人际疏离感、自我和谐与自恋之间的关系,采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问卷中的人际疏离感分量表以及自恋人格问卷对34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疏离感只在地区上产生显著差异,自恋水平在年级与地区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疏离感、自恋和自我和谐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和谐在大学生人际疏离感与自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跟踪项目的一部分, 考察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研究材料是同一问卷在四年中五次施测获得的定量数据, 对象为北京五所高校1300 余名学生。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 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相互影响,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动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具有下降趋势, 而认同对动机的影响先降后升。此外, 学习成绩动机与情境动机、出国动机与削减性认同变化始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666名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问卷法,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与自尊、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和自尊、抑郁—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宗教认同能显示正向预测自尊水平,并且通过自尊对抑郁—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宗教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宗教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重要部分,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25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马氏量表Ⅳ,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城市的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学科差异不显著。(2)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文科;农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城市;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法调查听障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发现,听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独生子女听障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听障大学生,城镇户籍听障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农村户籍听障大学生,家庭支持在各人口学变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自我接纳与家庭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接纳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家庭支持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研究结论,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及专业人员的支持作用,构建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法,以213名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道德认同、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状况,并探讨前两者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同、道德判断以及人性哲学两个维度方面得分均较高;(2)道德认同得分与道德判断呈显著正相关;(3)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中的"该受谴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以41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父母冲突与大学生亲密关系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以及人际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冲突与大学生亲密关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亲密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人际支持在父母冲突与自我分化间起调节作用,人际支持作为保护性因素,缓解父母冲突对自我分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