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赵津武 《河北教育》2005,(10):30-31
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比较单调,教科书是惟一的教学语言,教师成为惟一的传授者,“一言堂”“满堂灌”占据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历史学习突出强化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方法的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被忽视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就由此而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义,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发愤用功,一心想把知识弄懂却没有弄通的意思。而“悱”则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从字面上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状态,就不必去启发。反过来说,应该“愤”则“启”,“悱”则“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阐明了孔子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我常常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我的数学课堂中,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设疑解难、巧设练习三个方面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启发问题意识的教育教学方法,朱熹注解精要得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的精髓在于“启”。语文课是否运用了启发式,绝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实效。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其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要挥洒真情。教师还要做好探索知识的启发性工作,展示思维过程给以示范,鼓励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7.
龚毅 《文教资料》2014,(18):49-50,56
从教者直接的帮助(灌输)会使学习者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从教者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教学的一切,简称为"以学定教"。这将使语文课堂变得动态高效、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毕业班的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学习非常紧张,各门文化科轮番上场,学生的精神往往很难长时间集中。化学是初三的一个起始科目,对于一个起始科目,是否能够学好,保持浓厚的兴趣是很关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必然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活起来,而不是变成老师的满堂灌。一、巧妙地引入,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9.
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的实质和翻转时机的把握,思考教师适时的启发是否为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及如何翻转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非停留在另一种形而上学的听说教学模式上。  相似文献   

10.
先贤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可见,古人做学问讲究边学边问,这实在是一个十分优良的传统.今人则注重“学”而忽视“问”,学生尤其如此.即便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喜欢“教学”,而非“使之学”;经常“提问”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问”.这种状况当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多数教师都意识到这点,但却很少教师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师》2016,(36)
教起于悱,悱源于疑,而疑是一切教与学的根,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挖掘数学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保持持续热情,关注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本质理解,让学生深入数学学习的智慧深处,唤醒他们创造潜能,释放出他们的本质力量,为他们的数学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所谓“设悬”激励,就是千方百计设置悬念(未决的事和悬而待解的题),使事物和观念处在动态之中、求索之中。犹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动态的东西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同理,“设悬”最能激发青年学生特别是在职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在《组织行为学》和其它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常用的主要设悬方法是:一、以教师与学生换位设悬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单一单调固定不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试着打破这种格局,树立学生主体论思想,当好教练员。在这一点上,我始终注意处理…  相似文献   

13.
《论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式教学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索,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引导学生有效突破难点,促使课堂教学切实高效.下面以浙教八年级下的一节新授课"矩形"为例介绍笔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付小明 《文教资料》2011,(22):61-62
启发诱导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但并不等同于无原则、无目的、无方法的提问,必须讲究艺术和方法,只有基于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启发诱导,才能对教与学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对现在的技工学校英语教学,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专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政洽课教学,如何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素质型人才。笔者认为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 一、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 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启”和“发”相辅相成因果关系作了表述,即“启”是前提条件,“发”是必然结果,无“启”就无“发”。换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求知而又不知,想说  相似文献   

17.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谈启发教育,将其中的"不启"、"不发"理解为不去开导、不去启发,或是望文生义,或是偷换概念。其正确的解释是:学生不具备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就不能理解问题的意思;不具备口欲言而未能的心态,就不能将问题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强调为学者求知求能的好学精神对学习成效的重要意义。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重温并正确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带着问题学习更能激发学习热情.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产生了"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本文以课堂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生为本"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为最热的话题。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需要较高的"点拨"艺术。点拨什么、何时点拨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结合教学实践,从点在新知关键处、点在学生疑惑处、点在新旧联系处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