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言文仿写,这是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一是学生能不能写出真正的文言文?有人认为学生是不会写文言文的,多数是古白话而已,其实确是如此。二是古白话的写作对现代汉语的学习运用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有人认为弄不好文言  相似文献   

2.
文类解说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作的各类文字作品.<红楼梦>属于"古文",但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是古白话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今人作品,却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是文言文.  相似文献   

3.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刚拿到题目时,他觉得这  相似文献   

4.
清末报刊白话文的确存在"由八股翻白话"现象,但并非全部,甚至并非主流;相反,"话怎样说便怎样写"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在近代报刊白话中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南方的模拟官话写作也好,北方的口语化书写也罢,通俗化和口语化是清末报刊白话语言最为明显的特征。清末民初20多年间的报刊白话语言面貌及其发展趋势,是一个值得进行系统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目前,文言文的写作在媒体上已基本绝迹,而教学中也仅限于文言文的阅读及欣赏。关于文言和白话孰优孰劣的争论,最近几年来似乎有升温的趋势。争论的焦点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小学生还要不要学习文言文?二是怎样看待学生用文言写作的问题。该文就上还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发表意见,认为:从民族文化的传承、白话文的学习和写作、文言文对提高修养及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作用看,中小学生应该学习文言文。  相似文献   

6.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一声春雷,影响遍及我国整个思想界。作为新文化运动在历史教学界丰硕成果的,是出现了一批用白话文写的历史课本。其中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这些著作中的第一部。吕思勉在该书序例中说:“本书全用白话”为的是“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的英文写作入手,深入探讨胡适先生的英文翻译及英文写作对其白话文语言观及白话诗学形成的影响,从而揭示深受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影响的胡适先生形成白话诗学规范的原因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功不可没。它不仅从制度上确立了白话这一话语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奠定了白话的话语"霸权"地位,作为传播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工具,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国语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国语的传播范围,而且也逐步规范了国语。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1.
王宁 《现代语文》2005,(3):56-58
前不久,有人提倡"儿童读经",鼓励高考用文言写作,这一时期,又有人主张中学只读白话文,让学生"远离文言文".看起来,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和主张,其实,在对白话和文言关系的认识上,前者将文言与白话等同混淆,后者将文言与白话分离对立,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对基础教育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12.
闫桂萍 《华章》2011,(12):56-57
季羡林曾这样描写吴宓:“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文,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谨、古板,但又颇有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相似文献   

13.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今年高考,南京某考生以一篇《赤兔之死》的古白话文获得满分。阅卷老师一致拍案叫绝,南京大学破格录取,新闻媒体一片赞誉。虽有位小“三国迷”指出文中将袁绍袁术弄混了,还有位“三国专家”指出年代有点小出入,但人们还是认为瑕不掩瑜。诚然,用古白话文的标准衡量,《赤兔之死》确实写得好。除想像丰富、结构紧凑等优点外,作者于有根有据的历史传说中编撰出合情合理的有趣故事,用这些故事和传说揭示出自己和古人对“诚信”的理解,其写法着实巧妙有趣。从文中还可看出,作者不仅熟读了《三国演义》,而且语文书中的许多文言课文,他…  相似文献   

15.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市十三中理科班的学生。高考考完后 ,他就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泰山玩了 ,2 3日夜里才赶回南京。 7月 2 4日上午 ,他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蒋昕捷是在妈妈打来的电话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 ,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 ,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 ,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 ,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 ,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 ,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 ,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刚拿到题目时 ,他觉得这次作文入题比较容易 ,但要写好很难。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 ,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  相似文献   

16.
张琳 《教育艺术》2001,(10):63-64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 ,高考考完后 ,他就和几个好朋友结伴去泰山玩了。蒋昕捷是在妈妈的电话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满分。他说 ,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 ,因为用古白话书写高考作文 ,能否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 ,心里也没个底 ,但他坚持认为 ,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 ,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 ,当然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刚拿到题目时 ,他觉得这次作文题目入手比较容易 ,但要写好很难 ,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 ,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马” ,他一下子像见到了老朋友 ,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  相似文献   

17.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我国古叙事文学的巅峰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从不缺乏这样的文体。教学古典白话小说要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跌宕的情节、品析生动的语言、进行想象拓展、注重转化迁移,让学生真正进入白话小说中,感受它的特点,从而提升古典白话文小说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白话报刊作为重要的语言推广媒体,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从准备人才、酝酿环境、理论探索等方面推动了白话文运动深入发展. 白话文运动最终取得成功,安徽人的白话报刊实践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6,(2):55-59
陈衡哲两个版本的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共计十一篇小说。自《一日》始,陈衡哲有意识地进行白话文小说的文体实践和形式实验。此后,她开始把笔墨放在写人和写寓言上,并融入西方现代小说的精神和技巧,同时,在女性主义写作上也呈现了其白话文小说的成熟状态。陈衡哲的小说创作对白话文运动具有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未撬动文言的根基。到了“五四”时期,胡适是从晚清改革者止步之处起步,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诗歌中的语言问题。他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废文言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颠倒了人们对文言与白话的认识,认定即便在诗歌中,白话也有优于文言的价值,为废文言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依据。事实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宗旨不是以白话为正宗,而是对文言的整体废弃。“五四”以来,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厚,但离开对“废文言”这个宗旨的讨论,就很难理清这个运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