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改观:满堂灌、题海战术、教师中心、肢解课本等现象正在淡出课堂.可是我们也看到,目前的课堂教学有朝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不少课堂一味地跟风学招,正使课标遭遇误读的窘境.这种态势,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背离课标的初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虚晃一枪,两张皮我曾听过一堂课,在该课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许多问题,面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姿态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问完之后,教师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课呢?等到"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就不太大了.同时让我担  相似文献   

2.
陈信余 《教学月刊》2007,(11):44-45
我们常说,教学中好的教学内容是被问出来的,好的学生是通过提问被发现的,可想而知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中也不乏这样的提问,如上节课我们讲了些什么内容啊?你们有没有预习  相似文献   

3.
现象上课时,我经常鼓励学生提问,结果只有几个学生举手来提问。听了一些课,我也发现没有多少学生敢“提问”,多是老师在问学生。是学生没有疑问?是都会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生问的能力缺失”这样的情况呢?成因我们知道,学生在小的时候都会有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一节优秀教师展示课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无可挑剔,听课的教师们也在入神地听,而我却发现了一个现象,有几个学生的眼神是涣散的,注意力不集中,目光飘离,还有几个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怎么会有学生在课堂游离?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课堂游离"现象。  相似文献   

5.
"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2.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教学过程:一、从了解老师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今天我们的课堂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指说)你们认识我吗?想不想和我交朋友?要想成为朋友,我们首先得互相了解。你们对我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点评:这节课的开场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没有起立,没有师生问好,更没有课前的动员,一切就这样,如同聊家常一般,轻松地开始了。我们也同孩子们一样,放松了心情,渐入佳境。细细…  相似文献   

7.
所谓课堂教学提问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口头或文字形式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语言反应的教学行为方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课型和教学方法,都要有提问;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哪一环节,都会有提问。提问贯穿于课...  相似文献   

8.
每星期我们开设一堂学生提问课,在提问课中(指定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章节),教师回答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记者招待会”,从学生“提问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怎样正确地或错误地在思考问题?怎样沿着正确轨道或错误轨道在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疑难之处?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摘录问题已成习惯,提出问题已属必需,学业成绩大有提高,教师把这种答题课看成是发  相似文献   

9.
1/4的遗憾     
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师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作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疑”是否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设定在何时何地才有效,是否“放之四海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质疑”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教师提问: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课文讲了谁与谁争…  相似文献   

11.
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常“答非所问”。学生为什么会“答非所问”?我们借着一节常态课中的两则教学片段探究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从中思考教师的提问行为,给一线教师一些启迪。虽然两则教学片断不足以看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貌,但是,这是一节常态课,教师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习惯性行为,常常隐含着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我们能从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感悟到什么,  相似文献   

12.
漫话"满堂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文汇报》2001年3月20日载,上海市有一所区教育学院对6所中小学语文、数学各9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专题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30次),且大都是先生问学生答,所提的问题又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总之,教师所问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懂,也无意发问,叫做“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此项调查中发现的这些现象,恐怕至少在如今的公开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为课堂提问号脉”之见亦切中时弊。这次调查中发现的此类现象,显得相当幼稚…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观摩课。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却无人举手。教师亲切地问:你们怎么不提问啊?有一位学生大着胆子说:老师让我们不要乱说话。教师马上鼓励:小朋友怎么会乱说呢?你们说什么我都爱听!有了教师的肯定,学生打消了顾虑,课堂迅速由阴转晴,顿显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举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是否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的设定在此时此地有效,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还存在如下误区。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误区一:我不是真的不懂【现象】:在我们的课堂质疑环节中,有许多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懂,他们的提问纯粹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问。如: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争画》一文,上课伊始,师:看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课文讲了谁与谁争画?生:争的是一幅什么…  相似文献   

15.
【镜头】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引入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摸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摸作业本的封面与课桌面、摸自己的手与数学书的封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教师本意是要让学生说出哪个面比较大。可是学生的想法却不同——老师叫我们说自己的新发现,我就实话实说吧:生1:我发现数学书的封面比较光滑。生2:我发现课桌面比较粗糙。生3:我发现作业本的封面没有数学书的封面光滑。……【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提问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孩子们,…  相似文献   

16.
在校语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转化为促进;由课堂的管理转化为引导;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课的结尾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环节。通常,教师会在课的结尾进行课堂小结,往往习惯性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问题?"日复一日,面对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总是波澜不惊。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的结尾,改变了我对这一环节教学的一贯认识。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教师的预设提问正如他自己讲的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不理解教师提出问题的具体含义。如:"光的折射现象有许多,比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同学们想知道光的哪些知识?"这个提问本身就存在科学性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课中合理实施学科综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下面,我就以课例来具体说明。课例:笔者听过的一节唱歌课,课题是《金孔雀,轻轻跳》,这是一首有着浓郁傣族风情的歌曲,教师从提问有关民族的话题开始导入,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里,师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对泼水节、傣家的建筑,包括傣族的大象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研究,有点像一节有关傣族的地理课,而不像音乐课。  相似文献   

20.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馒头,让学生掰开.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小孔,进而教师提问: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馒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馒头中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知道馒头为什么暄而多孔呢?这种小孔是怎么来的吗?别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方面的知识--探究2的实验室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