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常在有关的报刊上看到关于音乐评论对“看音乐会”这种说法指责嘲笑的文字,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只能被听觉感官感知而不能被视觉感官所感知,因而只能听而不能看。目前这个道理也为绝人多数人普遍认同,然而道理并非真理。这种论点实质.卜混淆了音乐与声音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时间存在,声音确实只能听而不可见。但在概念的内涵上,音乐并非等同于声音,  相似文献   

2.
“音乐只能听而不能看”的观点,在通行的音乐欣赏理论中似乎早已成为定论。时常有因为在谈论音乐欣赏时使用“看音乐会”之类的字眼而横遭指责嘲笑的现象见诸报刊,便是此论的一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声音只能感知于听觉感官却不能被视觉感官所感知,因而音乐只能听而不能看。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以音响形式存在的音乐形态(此外还有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乐形态)确实是以声音为媒介材料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作为一种时间存在,声音确实只能听而不能看。如果仅此而言,则上述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道理并非都是真理。在上述观点中,突出的一个谬误就在于它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只能听而不能看→因而音乐只能听而不能看这一偷换概念的推理上。因而音乐虽与声音密切相关,但在概念内涵上,音乐并非等同于声音,声音更不能与音乐划等号:声音是物体因受振动而发出的“弹性媒质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因而它又叫作声波,其本身只具有音高、音长、高强和音色(质)等物理属性。在音乐中,声音只是一种媒介材料和载体,而绝非音乐本身。而音乐,从广义的含义看,则是以声音为媒介材料和内容载体,包括创作(演奏)、欣赏和批评、理论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内的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  相似文献   

3.
从艺术的特点和教育学的观点看,音乐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定作用。 第一,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声音艺术,它对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是任何学科也不能比拟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董筱波 《儿童音乐》2010,(11):52-55
音乐内心听觉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并非为专业音乐家所独有,而是为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在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这种不依照实在声音印象而建立的音乐想像的能力,是以听过的乐曲中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为依据,在各种各样的音乐动作技能中(如演唱、演奏)反复练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然而文言文是距离我们现在年代久远的文化,是古人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及他们思想情感的体现,我们不了解它,我们的文化习惯与它有代沟,即使我们用洪亮的声音、充沛的感情把它展示出来,我们对它的认知依然是模糊的、朦胧的,并且我们所追求的也并非只是让学生能流畅地诵读几篇文言文,只单纯地停留在粗浅的感官认知状态这个简单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6.
杨梅 《教师》2014,(19):111-111
正乐感简单地说就是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人们在表现和聆听音乐时,需要乐感作为基础。而幼儿时期是培养乐感的最佳阶段,故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幼儿乐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引导幼儿多听、多看、多思考,增强乐感乐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贯彻于幼儿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1)引导幼儿多听。音乐是声音艺术,它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旋律的变化有机组合为音乐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学” ,我们常常提到这句熟悉的话语 ,却往往忽略了它所具有的另外一些陌生的涵义 :文学不仅仅是写人的 ,它还是由人写成同时又奉献给人看的。这句话不只是告诉了我们艺术所要正视的对象 ,它还时刻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了艺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后者的忽略 ,可能会令我们的双眸失去一种穿透力 ,从而使我们对诗的阅读只能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而不能得到深化。不可否认 ,对象导致了诗的发生 ,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观念”。但更不能否认的是 ,如果离开了诗人对对象的发现 ,窗外的雨只能永远沉默的下着。如果是…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传情的艺术 ,也是感知的艺术 ,从艺术的特质看 ,音乐范畴的声不同于“言为心声”的情志概念 ,即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 ,而直接诉诸声律表情达意 ,发挥言语不及的思想交流作用。歌唱之为艺术 ,不惟其思想情感的交流功能 ,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听觉审美 ,既有工具属性的技术技能因素 ,更有歌唱者意兴并臻 ,才情发挥的临场发挥因素。而对音乐教育来说 ,它的根本性任务是从学生的声音天赋出发 ,在艺术审美的不确定中寻求演唱的规律表现 ,作为技术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学习民族声乐 ,首先要求正确地认识声音的概念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 ,追求开 (…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而音乐则是人的声音与语言的结合.所以说,音乐歌曲也是一种语言,它能激发人的情感,活跃人的思维.从生理上看,当我们舒舒服服坐着听音乐时,不但会感到身心特别松弛,而且还会有非常丰富的内心活动.这时候,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形成,丰富的联想在奔驰,创造力在活跃.人在这种状态中学到的知识记忆会特别牢固、持久.从心理上看,唱歌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由于歌曲悦耳、动听,而且歌词和旋律可激发人的情绪记忆,而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恰是: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要先于逻辑记忆.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提出了"通儒"的音乐观,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乐与国家兴亡关系密切,但并非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它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因素;在音乐的诸要素中,歌辞较乐曲或乐器等其他因素而言,更能发挥这种功能。白居易的这种音乐思想扎根于中唐音乐发展的现实土壤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对其讽喻诗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以《秦中吟》与《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就是这种音乐思想的具体歌辞实践。  相似文献   

11.
审美体验是由感官直接反映审美对象个别特征和整体面貌的审美活动,又称"审美感知",它是审美心理的基础。即人要感受到对象的美,就必须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接触对象,去感知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在人们的意识中往往将审美与艺术相联系,一段悠扬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一幅优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说到科学,人们往往会与实验、发明和创造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总要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然而,这种价值的体现与社会作用的实现,都必须要经过欣赏这一环节才能完成。因此,音乐欣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是以声音为主要原材料,并把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运动着的、变化着的体系。音乐家运用这种特殊的语言——音乐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状况。尽管音乐的语言所能表述的范围十分广阔,但音乐语言是不带有语义性的。音乐凭借声音为原材料,但他们在没有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时只能代表其自身,而不能代表任何实物。它不象文学语言那样,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与人生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释放,还是人类精神与感情的代言者。音乐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富。也许是人生使音乐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感情。不管是谁,总有一首歌,你只要听一遍就会被它打动,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除了感动还有其他的感情因素……都说音乐如人生。很多的时候,耳边传来的一首歌,会令我们不自觉地想起某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一个曾经爱过或恨过的人。茫茫人海中一段短暂的相遇的缘分。都会在某一首歌里得到情感的释放。音乐是被浓缩了的人生。如今当音乐响起似脱胎换骨般的愉悦,更有野马尘埃的飘逸。音乐的神圣,让我们不敢大言诠释它的扑朔迷离,它的旷宇震颤,它的绝宙之鸣;却让我们为它魂牵梦绕!音乐与人生,同于诗与人生,存在一种相属关系。音乐属于人生,相随一生,是音乐人生;人生属于音乐,为音乐而存在,是音乐精灵。每个喜爱音乐的人都会拥有音乐人生,而每个音乐家则应该是音乐精灵。摆脱世俗的困扰和感官的约束,音乐与心灵是相通的。局限于外在可感知的形象,言语和文字的表达只是一种附庸,与音乐的灵魂相去甚远。音乐家的灵感是大自然所闪现的耀眼的火花,可以带来无限的光明,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原始的巨人能量。神经的兴奋,血液的沸腾,终与自然溶为一体。当所有的烦恼和仇恨都在这种极大的自豪与满足中随之烟消云散时,当一切都风平浪静时,当天空又风和日丽时,感觉像一只在高空翱翔的火鸟,拥有了自由的快感,拥有了藐视大地的快感。音乐歌颂自然,音乐歌颂人生;我们歌颂音乐。  相似文献   

14.
理想教育不能过于理想--来自家长会的声音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国外教育流行的口号。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风靡全国的赏识教育更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心中的理想教育。于是,孩子课上虽与我背道而驰,但我只是找他促膝谈心;孩子不完成作业,我只能苦口婆心向家长解释;孩子屡教不改,我只好再屡上政治课;更甚者,我新带的这班学生竟然集体和数学老师对抗,酝酿着炒数学老师的"鱿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在我国,幼儿的审美教育由于理论上的界定,甄别欠成熟,实践上才刚刚起步,因而与科学的幼儿审美教育相距甚远。本文试图结合实践,对幼儿审美教育作一番再认识。一、幼儿审美教育不等于艺术的教育艺术教育仅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且不是首要的方面。撇开接受鉴赏自然景观、洞察社会生活的训练,艺术教育就只能是着眼于一些可以引起幼儿感官愉快的艺术形式,而不能涉及深层的艺术内容,即不能让艺术所蕴含的思想、哲理以适当的方式撞击幼儿心灵。这样,美术之于幼儿仅仅为了爽目,音乐只是为了悦耳了。实际上,引导幼儿逐步欣赏自然的工整和被破坏了的自然的败落,体察社会生活的甜酸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听觉去感知。在感知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只要耳朵不聋,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要听得懂音乐,就需要学习,不仅要学习唱歌,弹奏乐器,还要让耳朵学会听音乐,会感知音乐。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不会听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听不懂,感受不了。为了教孩子们学会听懂音乐,能够感知音乐,使音乐在孩子耳朵里成为美的、有意义的东西,就要培养学会听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感知能力。唱歌虽然是用嗓子唱,但是用耳朵去辨别,校正声音的准确与声音的动听。演奏乐器虽然用手、用口,但也离不开耳朵的检验、校正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听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接受音乐教育、进行音乐活动的"窗口"。婴幼儿时期是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培养音乐的耳朵的重要时期,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儿童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胡宝丽 《考试周刊》2010,(12):44-45
器乐与声乐有所不同,虽然它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却不能像声乐那样迅速、直接,它只能是较为缓慢地、曲折地或是间接地反映生活。从表现内容的过程来讲.声乐艺术的再创造只是通过表演形式,以加深其内容的感染力和深度,因为它有文字语言为引导。就是说.声乐艺术不需要在文字语言之外去作更多的想象。而器乐艺术则不相同.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刘晶 《成才之路》2009,(35):69-69
一、声乐表演过程中心理调控 人们感知音乐主要靠听觉,那起伏的旋律和多彩的音色,只有作用于听觉才会被人感知。否则音乐美便会失去作用。要使声音表达得完美,首先要使声音放松。其实。它说来容易做到难。而能否鉴别什么样的声音是放松的,则是自己能否放松的前提。我觉得放松是相互的,而不是绝对的,再说也要分哪放松。其实我觉得唱歌是外松内紧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艺术嗓音”在我国艺术界刚刚露面,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并非很清楚。“艺术嗓音”主要是指舞台上的艺术表演,电影、电视、广播中所出现的歌声、戏曲中的唱腔、台词等等。它是运用声音的风格、色彩,塑造不同的形象,用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反映生活。“艺术嗓音”在声音造型上,高效而微妙,多能而深奥。过去,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学术界长期的自然分野的束缚。“艺术嗓音”与其它学科一直被人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音乐,戏曲等艺术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灯红酒绿的生活玩具,根本谈不上对它的重视与研究。甚至在民间流行的音乐,很多也已经失传。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里,宗教、神权  相似文献   

20.
过于"理论性"与"抽象性"的演绎往往让参与者如听天书,从而造成评课活动低效与乏味.笔者认为,并非是真理或道理不为人所接受与理解,而是表达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与理解,这就需要寻求一种传达这些理论的更通俗易懂、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故事可以将深刻的道理通过人人喜闻乐见的形态或一波三折或不枝不蔓地传导而出.并且,在调动参与者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听课者的思考力与理解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