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的饭局     
赵凝 《出版参考》2005,(7):29-29
北京的饭局通常都有点像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在座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吃饭”就相当于在某一个行业内的江湖上露面,所以,吃饭有时比开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吃饭,都是关起门来,一家人围坐一桌而吃.农村人就不是这样,往往是相邻的好几家凑在一起吃,形成一个饭场.  相似文献   

4.
周杰 《报林求索》2009,(11):54-58
<正>前几个月,一个"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大头贴"帖子红遍网络,"某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50后、60后、70后绝对熟悉的一句话,因为当时家里孩子多,放学后吃饭前都是成群结伙在外面玩,家里一般都是双职工,下班有早有晚,有的家庭  相似文献   

5.
《新闻业务》第十期上提出了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使我很有感触.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解决思想问题着手.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但是靠什么东西吃饭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报社同志中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6.
拉吉夫同学     
在所谓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对外邦的印象都被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着。比如,老外都以为中国人都是功夫大师或乒乓球高手,而我们都觉得印度人吃饭走路也载歌载舞。因此,在初到香港的第一个雨打芭蕉之夜,我在跑去见拉吉夫的路上,已经一再告诫自己,现实不是宝莱坞。  相似文献   

7.
厨房的故事     
号称北京十年来最热的一个夏天,我已经正式成为了一块烤肉,很瘦的那一种,不是五花带油的。作为一个失业的家庭主妇,每天在厨房里做饭我都汗如雨下,恨不得顿顿都吃凉拌苦瓜和小葱豆腐。有一天朋友们来吃饭,我从下午两点一直折腾到七点,对住熊熊烈火做萝卜烧牛肉和玉米炖排骨的时候简直万念俱灰。  相似文献   

8.
提起中国记协,光明日报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这不仅是因为两家办公地点仅一路之隔,有一段时间,两家的干部职工中午都在一个食堂吃饭,更因为在工作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中国记协是一位贴心、与时俱进的"娘家人".  相似文献   

9.
陆先高 《传媒》2017,(24):28-28
提起中国记协,光明日报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这不仅是因为两家办公地点仅一路之隔,有一段时间,两家的干部职工中午都在一个食堂吃饭,更因为在工作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中国记协是一位贴心、与时俱进的"娘家人"。  相似文献   

10.
王大爷最近好像瘦了许多,整日垂头丧气,一筹莫展。原来老伴上个月中风了,经过医院的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了,但是现在右侧身体还是不大能动,地也下不了,连吃饭、穿衣都要王大爷帮忙。一个月下来,王大爷有些吃不消了!  相似文献   

11.
请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是最喜欢请客的一个民族.从抢付车费,抢会钞(旧时,在饭店吃饭付钱叫会钞),以至于大宴客,没有一件事不足以表示中国是一个礼让之邦.我的钱就是你的钱,你的钱也就是我的钱,大家不分彼此;你可以吃我的,用我的,因为咱们是一家人.这种情形,西洋人觉得很奇怪,请恕我浅陋,我没有见过西洋人抢付过车费,或抢会过钞.我们在欧洲做学生的时代,因为穷,大家也主张"西化",饭馆里吃饭,各自付各自的钱,相约不抢着会钞.西洋人宴客是有的.但是极不轻易有一次.最普通的只是来一个茶会,并不像中国人这样常常请朋友吃饭.这些事情,都显得中国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会应酬.  相似文献   

12.
钱睿 《大观周刊》2006,(22):I0044-I0044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那么大可不必千里迢迢跑到藏在金殿后山青山绿水中的相府山庄去。这个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吃饭的地方。而像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相府山庄是云南人中唯一官至宰相的杨一清的迁址故宅。  相似文献   

13.
学会提问应该是记者的天职.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靠"提问"吃饭的家伙,记者任何时候都要将"提问"作为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学精,学出专业水平.而一个好的提问,既要能够问到自己要问的问题,也要符合新闻采访的伦理道理规范,至少要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华力 《编辑学刊》2005,(2):23-24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做过一个调查,电视的兴起使人们读书、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发生了变化.这个调查结果也可以说明,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新兴媒体的兴起必然使原有的以阅读为主的获取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许多大学生对名著的看法来自电视、电影而阅读就是一个说明.  相似文献   

15.
这个创意得来很偶然,我的一个好友刘晓波,江湖人称刘大磕巴。他根本不在乎这个缺陷,没事就磕磕巴巴演讲。听他说话是很好玩,每次吃饭我们都鼓掌让他来个餐前诗,一般是五言,很多时候读到第三行的时候大家就吃完了。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的社会无论做什么行业都需要品牌,吃饭要找牌子"响亮"的饭店,穿衣要找信得过的品牌,就连吃药也要找认得准的品牌。因此这个规则对于新闻行业也同样是适用的,名记者给一个电视台、一个报社带来的效益也是不可小视的。然而名记者的品牌也不是谁都能扛得起的,要想以名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记者本身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18.
案例1岁半的萧萧吃饭的时候特开心,因为平日难得凑在一起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陪着他一起吃饭,还给他买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好吃的,颜色鲜艳,吃起来酸甜酸甜的,这是果冻。刚一吃完饭,他就迫不及待地催着爸爸帮他打  相似文献   

19.
每天的吃饭睡觉都必不可少,每天的上班下班都行色匆匆,每天需要做的事情都大同小异.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就像编的电脑程序一样反复运行着,人真是越来越像活着了.  相似文献   

20.
吃食堂     
高巍 《档案天地》2010,(10):13-16
1958年,干军万马搞农田水利.促进了小社并大社。于是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这一对双胞胎就早产了.而且一个月内普及到全国。吃食堂是人民公社的衍生物。吃食堂就是把公社社员集中在一起吃饭,并且吃饭不要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