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俄罗斯广大社会阶层提出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俄罗斯现实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映。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是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历史,而不是意味着要回到过去。  相似文献   

3.
老庄道家对于"礼崩乐坏"的回应不仅是反思性的,也有正面建构意义,其建构性思路表现为:第一,人心处于与礼乐文明技术的互动建构中,礼乐文明技术对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性影响;第二,对人心性的建构要有基于礼乐文明的提升,不可本末倒置以"俗学"来"缮性",而应"进技于道";第三,"进技于道"的主要含义在于一种"以道观之"视角的培育,这是"以道养心"而非以"俗学缮性",由此而达到"圣人用心若镜"的超脱境界。其问题在于:其一,"以道观之"易流于阿Q精神胜利法;其二,"以道养心"的前提是人心对"道"的体认;其三,真正的逍遥之路不是"看"出来的,"改造世界"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本质内涵之一。深入系统挖掘和梳理道家道教思想所蕴含的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实践的智慧,以期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所启发和镜鉴。重点阐述了道家和道教的生态之道,并对“无为”和“得一”的生态意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最后指出了该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6.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阅读"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反思我们国家的科研方式,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及我们的科研精神。在"钱学森之问"中,钱学森不时的提及欧美的一些可能方式,其中创新是最重要的。本文从科学精神的四个特征分析了我们的不足,提出应借鉴欧美的先进科研精神,并阐述了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世纪文学与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但是其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整个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战时经济困乏以及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感情扭曲等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作家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日本反战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战争的揭露,二是对核战争的反对。纵观日本二战后的文坛,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这一意义上的反战文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日本新世纪文学是从反战文学起步的。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导向,日本人和日本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不尽一致,所以日本当代反战文学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文学,也存在打着反战的旗号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所谓反战文学。二者针锋相对、壁垒分明。,我们期待着日本作家能从加害者的角度,从整体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探讨和剖析这场浩劫的内在原因;如能对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给予必要的批判,将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影响和巨大推动力量。倘若如此。这必将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音。  相似文献   

9.
“文”“道”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的一对概念,在引入语文教学以后,涵义发生了变化。“文”“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对其涵义及两者关系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文”“道”的涵义入手,探讨语文教学中“文”“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当代全球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格局的变化使《道德经》受到关注,道家大众读物大量出现。死The Tao of Pooh即是其中佼佼者。作者本杰明通过虚拟的他与小熊维尼的对话及维尼的经历对“道”作了阐明。这本书中的“道”无法以言语表达,反对理性知识,推崇“无为”生活。这种对“道”的认识,源于当代西方社会对传统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反思,既表现出多元文化下对“道”认识的进步,但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日文人在追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游"使得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中追寻着闲情逸趣,在天地自然中释放自我情怀,表现出对于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虽说在"游"中追寻审美意趣充满无奈之意味,但他们能以超越之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日本文人则乐于将孤独之自我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以主动采取的悲苦之态度在"旅"中感受着自然之美丽,并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将自然、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以俯仰自得之心境游于大自然之中,而是以纤细之情感尽抒寂静而纯粹的审美情趣,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充满浓厚之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游魂"抑或将"复兴"?国内外学术界分歧很大。社会学的实证调查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的现状。对广东省10所高校4 177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虽然没有受过制度化儒家思想教育,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度较高;接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大学生更注重道德修养,更孝敬父母,在诚信自律和公益参与方面也做得更好。可见,儒家思想并非仅仅是"游魂",但以"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视角看,儒家思想的"复兴"前景还取决于儒家思想自身普世价值及与时俱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包含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相似文献   

14.
笔者2012年11月初在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开设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人民版必修Ⅱ《历史》专题一第1课),整堂课推进也算顺利,但有一个历史知识点的教学引发了笔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降的革命中,留学生群体与其在建立民国和共和政体中的责任的关系,得到梁启超、章太炎、杜亚泉等著名思想家的关注。假洋鬼子是《阿Q正传》中留学生的一个代表。鲁迅对这一人物在"革命"中的言行的刻画,保留了其对民国成立后的共和政党政治的批判,不能不说创造"新青年"的新政治的革命精神之"诚"的价值取向也已经隐含其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由此,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想象力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现象渗透到了中学各学科教学之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把“历史想象力”作为能力目标之一,凸显了“想象”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但是,历史想象力究竟包括哪些层面以及如何落实,课标缺乏明确的分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课标中关于“想象”的表述,澄清历史想象力的不同维度,这对于即将进行的课程标准修订以及改进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改进历史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是课改对各学科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就历史学科而言 ,一项重要功能便是“以史鉴今” ,所以 ,如果能在历史学习中 ,通过合适的选题 ,将历史与今天学生关注的热点巧妙的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推动其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热情 ,促使其积极思维与探究 ,完成对主题的多方面的丰富与组合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 ,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从而达到“回顾历史 ,关注现实 ,启迪明天”的功能 ,应当说是历史学科在教育改革中对新教学理念的一种很好的实践 ,也是大有可为的一种尝试。现以在教学中的一次实践活动为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有情有理,发人深省。历史是已经发生的过去,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的思维就不能僵化。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多元文化,那么,历史认识就应当允许多元、多角度。历史课堂不能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也是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求真、求实的同时,如何使学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篇文章体现出中学历史教师的深度思考和社会责任感。另外,从文章中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阅读的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