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李振玉 《体育学刊》2003,10(6):134-135
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论证了体质调研、体质综合评价中存在心理内容和心理指标。而心理内容在体质调研中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提出了将情绪、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纳入到体质调研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通过体质调研论证了高级心理活动是体质不可分割的内涵,正常人的心理发育水平与体质水平是一致的。对体质进行了简单系统分类及人生的体质分期,证明“体质”是动态的、相对平衡的、具有时空性的、多维的大概念、大系统。建议建立中华民族体质战略发展思想、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及具有积极作用符合现状的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和战略体质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应从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体质的综合评价是很复杂的,必须研究和寻找一种客观、全面、准确、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方法。因为目前尚无较有效而简易可行的反映心理发育(或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指标,故仅能从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本节着重介绍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1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就主观锻炼体验(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体质健康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及疲劳呈负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积极幸福感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正相关,心理烦恼和疲劳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关注学生锻炼过程中积极情感体验可能是提高体质健康状况的间接手段.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将心理健康评定纳入体质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心理健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结论:当前使用心理健康量表对人们的体质进行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少,存在着以下问题:(1)引进国外量表的文化适用性问题;(2)有些量表是医学临床的诊断性工具,是专门用于判断神经症的,或许并不适用于常人。(3)测量内容的适用性问题和评价标准的时效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健康量表在体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此外,目前还没有适用于我们国民进行大样本体质测定的自制评价量表,因此心理健康量表在我国体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与类型判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心理发育(或发展)水平,又列入体质评价的指标,这又增加了综合评价的难度。我们结合近几年对心理测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7.
万琼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129-131
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为依据,采用正式公布的1985年、1991年、1995年及2 0 0 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湖北省大学生的数据资料,运用灰色控制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制订了“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本“评价模型”对学生个体进行定量评价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其设计思想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分布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运用本模型可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心理评价是体质综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重庆市近600名16~18岁健康男女中学生的测试,以及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对筛选体质综合评价中心理指标的相关问题——心身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心身在机能上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其机能水平之间却没有数量上的线性关系。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讨论,还初步提出将16PF 中的13项指标列为体质综合评价中的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体质”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反映人的机体质量的量值标志。评价体质状况,必须客观地反映出人的身体素质、生理功能、形态及心理发育等各方面机能的能力和水平。上海市巾小学生体质研究组根据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协作组研制的《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所编制的《上海市学生体质综合评价表》(下文简称《评价表》),已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荐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结合我国古代医学、现代医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调研等方法,回顾我国体质学的由来、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并重点论述当前我国体质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体质学发展的思考。研究认为,中国"体质"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合一"是我国古代体质观的精华。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成熟于"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2000年在我国开展了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7~19岁)、成年(20~59岁)和老年(60~69岁)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标志着体质研究已上升为我国体育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国的体质研究应该尽快提升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以便科学和便捷地指导国民进行体育健身。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QvⅡ)>中M-R部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心理因子和三级模糊评判模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精神病、焦虑、抑郁为代表的"个性特征"因素和以强迫、人际敏感、偏执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因子.通过模糊三级综合评判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动态分析表明,心理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大于体质健康对心理的影响,由此可知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整体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素质教育语境下学校体育的误区与归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学校体育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体育"不等于"体质","学校体育"不完全等同于"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方向性愿望,并非达成性功利目的的认识。由此,从"身""气心"关系的逻辑出发,学校体育将由"归位"而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虽然报名火爆,但许多志愿者缺乏真正的心理准备,抱有许多幻想.加强志愿者的"身心和谐"是实现人文奥运的基石.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首先应在心理咨询、心理课程、心理素质的培育上下功夫,这将有效提升各个岗位志愿者执行工作时的质量,使他(她)们成为北京真正的名片.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体格焦虑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综述法,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运动心理学领域中有关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概念和理论,并对社会性体格焦虑与人口统计学指标、身体锻炼变量、身体自尊等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和评述。综述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应从自我表现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性体格焦虑,为我国锻炼心理学领域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在国外的研究中还存有不一致的结论,但是多数研究者肯定社会性体格焦虑对锻炼动机和行为的影响。由于国内目前仅有极个别研究者涉及此领域,本综述在介绍国内外社会性体格焦虑与锻炼动机和行为关系研究进展的同时,也希望能将此方面研究纳入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对高师学生进行形体美训练的意义、作用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师学生将来大多将成为教师,对高师学生进行形体美训练是时代的需求,也符合高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形体训练的基本任务、教学途径及改善不良形体的训练方法.形体训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类法、数理统计法,对“十五”时期14种中文核心期刊中关于足球体质学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关论文数量呈递增态势;论文以实验研究方法、合作研究方式为主;科研人员以体育院校副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研究内容以足球运动员的机能、专项和心理素质为中心,无足球裁判员体能、教练员心理以及残疾足球运动员的体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拓宽体育课程资源,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对心理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健的体魄3个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认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对教育目标的达成、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新型师生观的重构和教师角色的认知等具有创新意义。建议科学整合心理拓展训练内容,创造条件,使心理拓展训练尽快走进学校体育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黄晓丽 《体育科技》2010,31(4):89-91,94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急、慢性疾病、或运动器官功能不全、或体型过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或体质虚弱的群体,也是当今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群体。由于该群体在生理上具有体质虚弱、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身患残疾等特点,不仅造成了该群体体育运动能力的相对低下,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消极的影响,这导致该群体具有体育厌学心理、技能学习的畏难心理体能低下的自卑心理等心理现象。从需要的角度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心理,认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仍具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满足情感需要等体育锻炼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