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宝黛初会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  相似文献   

2.
宝黛初会     
<正>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4.
宝黛初会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既从《西厢记》中得到启迪,又在《西厢记》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文章结合具体文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对《西厢记》的阅读,宝黛跨越爱情的门槛;对《西厢记》的使用,宝黛享受爱情的密码;对《西厢记》的超越,宝黛得到爱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宝玉和黛玉之恋称为"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是前因(前世注定),话说人有三世:前世、今世和来世。黛玉的前世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世是一块石头,后成为仙境中的神瑛侍者。一日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灵河岸边散步,看到了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便用甘露来灌溉,使得绛珠仙草脱胎换骨修炼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便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  相似文献   

7.
宝、黛、钗是《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 ,对三人的第一次相见作者都有精彩的描绘 ,宝、黛初会是一种笔墨 ,钗、玉相会又是另一副笔墨 ,而宝、黛、钗三人的一起登场便拉开了恋爱婚姻的帷幕 ,这两次初会对塑造人物形象无疑都是一次浓彩重笔的描写 ,尤其是摔玉和看玉的细节凸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前面的故事】宝玉和黛玉是《红楼梦》的两个主要人物。按前面的交代,他俩本来一个是赤瑕宫神瑛侍者,另一个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长期以来,神瑛侍者一直用甘露灌溉这株仙草,使其修成女体。后来二人  相似文献   

9.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相似文献   

10.
周玉才 《语文天地》2012,(11):60-61
人物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人说:互见法最高明。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特意引导学生对宝黛初会的互现法描写进行了探讨,曹雪芹运用互见法描写就极其高明,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物肖像描写的角度,有人说:互见法最高明。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特意引导学生对宝黛初会的互现法描写进行了探讨,曹雪芹运用互见法描写就极其高明,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黛玉之死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  相似文献   

13.
《宝黛初会》对服饰、建筑的描写传达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民俗文化意蕴,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和层面来看,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杨庆鹏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0-13
发生在数百年前的宝黛爱情故事可谓绝唱,历来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找到解读作品的新视点,找到了新的打开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通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解读,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宝黛爱情是真实可信,也更清楚地看到了曹雪芹对生活的熟悉与非凡的艺术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数百年前的宝黛爱情故事可谓绝唱,历来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找到解读作品的新视点,找到了新的打开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通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解读,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宝黛爱情是真实可信,也更清楚地看到了曹雪芹对生活的熟悉与非凡的艺术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6.
黛玉葬花和宝玉祭奠是《红楼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重要章节。在这之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与之相连的前后情节,都渗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是“情”与“礼”冲突的感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典小说,塑造的人物众多,其中的人物形象一直是红学爱好者们探讨的话题.本文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主要人物为代表进行评述,以期感受他们艺术形象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人的心竟这般脆弱,禁不得丁点儿折腾,真是红尘烦事多恼人。难怪有人说:人是最麻烦的动物,怎比得一棵花木那般斓雅安静,难怪《红楼梦》中黛玉泪尽思返,宝玉终享不尽荣华福禄而落发为僧,也难怪十二金钗个个未遂心愿,走向了生命轨迹的尽头。作为十二正钗的薛宝钗本也是一个命途多蹇的女子,然而她和她的行为却更多了些争议。  相似文献   

19.
从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分别去探望宝玉时的几个细节,透视出宝钗的张扬、办事周全,黛玉的低调、一味心痛,也透视出宝钗与宝玉不在同一立场上,黛玉与宝玉思想相通,因此宝玉对这两个都想成为宝二奶奶的人感情是不同的:对宝钗,更多的是敬重,对黛玉,却是浓烈的爱情。  相似文献   

20.
风,很凉,命运是如此摇曳不定。又是一个春天,黛玉,是你又一次坠入凡尘吗?你的一生,是那样地跌宕起伏——你,一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却娇弱敏感。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又无暇照顾你,你不得不孤身一人来投靠贾府,寄人篱下,故“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你的眼眸常溢满泪水,把宝玉的心都揪在了一块儿。忆起你进贾府与宝玉初会的情景,是多么地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