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庄子》“卮言”即“优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是《庄子》的一种写作方式。学者认为"卮言"是对散漫无谓之言的比喻性说法,或是先秦饮酒礼中的祝酒辞。事实上,"卮言"即"扬觯之语",它的散漫嘲戏的特点,说明它是俳优在酒席上的语言表演,又称"优语"。"优语"的内容包括插科打诨、谜语、神怪故事和说唱等。"优语"因其娱乐性质而享有豁免的权利,俳优可以利用这一职业特权进行劝谏,因此,"优语"又是一种有所承担的话语形式。"优语"因其似有似无的姿态和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而得到道家的认同。《庄子》大量采用了"优语"即卮言的形式,或模仿了它的表达方式。《庄子》自云"卮言日出",确非虚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总是从回归开始,正如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往往要回顾和重新参照古希腊和希伯莱一样。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的道充满了和谐思想,衍生了影响深远的道家文化和道教。《老子》是《圣经》之外被翻译成外国语言最  相似文献   

4.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5.
《老子》五千言,使用动词较多,其中单音动词占大多数,复音动词较少。单音动词大多使用本义,其中单义词多,多义词少。词义发展途径主要是引申。单音动词主要作谓语,此外还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相似文献   

6.
IT新传奇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发一言,只是张开嘴,吐了吐舌头。孔子若有所悟,谢而归。 弟子问:“老子说什么了?” 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满齿不在,舌头犹存。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相似文献   

7.
IT新传奇     
软件比硬件重要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发一言,只是张开嘴,吐了吐舌头。孔子若有所悟,谢而归。弟子问:老子说什么了?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满齿不在,舌头尤存。你知道其中的奥义吗?弟子恍然:明白了,这说明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反"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反者道之动"是"道"的运动形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与"反"紧密相联。"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也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运动规律。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先提出"反"的哲学范畴,这是中国第一个辩证法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和"反者道之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荆楚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老子>五千言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兵学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及老子兵学思想:"主弱反强、以柔为用"的具体表现,以及老子兵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胡适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17,(3):37-44
"道言悖反"是为学界广泛认可的《老子》中的理论矛盾。此矛盾的产生一方面为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所致,另一方面则归因于老子所赋予的"道"不可尽知的特性。作为言与言说对象矛盾的体现,"道言悖反"的现象在学科教学中较为常见,并有多种表现形式。学科教学中的"道言悖反"现象,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因其对于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构成阻碍,故而需要找寻弱化"道言悖反"现象的途径。"不言""不言之教"作为弱化及规避"道言悖反"现象的方式及理念,有助于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在楚简研究中,有论者认为,二千言简本《老子》出自老聃,五千言《老子》则出自太史儋。本文接着提出,太史儋入秦为公元前350年,正值商鞅变法10年前后,五千言悉数采用二千言并加以改铸,实际为反变法而造;其不朽的哲学价值,在它原创性的“道生一”图式,这相对独立于其政治取向;此后,在秦的韩非和吕不韦从相反立场利用了它,前者使它代替二千言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3.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五千言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硬行强为,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14.
《老子》六译本选评与中国传统文化名著重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译者素质、忠实源语、直译与意译的协调使用、译文表达、版式设计等角度对中国人第一个《老子》英译本“胡子霖译本”在内的《老子》六译本进行选评 ,并对“胡子霖译本”中所负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表示特别赞赏 ,在此基础上对整体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名著重译提出了七大原则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修身做人的最高境界。"善"包含三重内涵,水因其性,可以恰当地比喻上善的道德思想。七善论是对上善的具体诠释,"居善地"是前提,"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是对心理状态和行为处事方面的要求,"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该具体落实"上善若水"的道德思想,以"七善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子“言”、“辩”之美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中,“言”出现了二十次,“辩”出现了三次,“美”出现了九次,它们的意念组配,构成了老子“言”、“辩”之美的审美观念,蕴含了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言”、“辩”之美的思想虽未直接涉及文学艺术,但却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遭来了误解。国内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史,就根据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化的虚无主义者要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切实际。传统文化积淀着人类认识的精华,这精华是绝对真理长河中闪光的水珠,带有永恒性。《老子》中的有些思想,就有这种永恒性,它的许多话是言筒意赅、语焉中的的,今人范文澜说:“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老子》博大精深,韩非之后,注者不下千家,但总是诂来诂去诂不透,正如司马迁所说:“老子著书,号称  相似文献   

18.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学语生言     
看惯了“贾雨村言”(假语村言).我们“对话平台”请来高手“学语生言”——学生的语言,有性情。有真趣,学生与专家对话,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发言人: 顾晓鸣(以下简称顾):真正会思考的不是大脑,而是双手。生:我的手看起来没那么聪明呀!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极大的智慧” (范文澜语),他把人类观察思考的范围由人生和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形成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以下凡引老子语皆只注明章节数)这样一个由人生论和政治论到宇宙论的严密哲学体系,这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文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