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国志 《当代传播》2007,(3):118-1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的开通了民生热线,有的定期推出"民生在线"等专题、专栏,还有的辟出专版来做民生新闻.但是在关注民生问题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深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做到民生新闻类节目从报道"小民生"向"大民生"方向的转变,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新闻价值取向上,要从市民身边事,挖掘出值得社会关注、思考的点.以点带面,通过对百姓身边小事的报道,以小见大,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这有助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走精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王雄 《现代传播》2006,(2):34-37
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和成功.但它已经显露出内在的一系列矛盾和悖论,突出表现为"名"与"实"、"新闻的量"与"新闻的质"、"市场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范畴之间的紧张关系.克服上述紧张关系的唯一出路,既不是该种新闻节目样式的惯性发展,也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民生新闻的自我转型.  相似文献   

4.
王冰峰  刘西艳 《新闻知识》2007,(10):102-102
民生新闻发源于南京,由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栏目首创,时在2002年1月。这个栏目播出几个月后即迅速"走红",受到广大市民喜爱。此后,各地媒体竟相效仿,他们都把民生新闻作为媒体的一个重拳,纷纷开设民生新闻栏目,进行  相似文献   

5.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的工作报告再次把"民生"问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民生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工作的主旋律。这显示了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因此,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也是新闻媒体的题中之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核心的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就是民生新闻所独有的亲和力。民生新闻反映"民情、民声、民意",迎合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土壤,电视民生新闻才得以蓬勃发展。从孔孟的"民为贵",到梁启超的"平民主义";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发展赋予民生新闻更为新鲜、具体的内容。民生新闻因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理念,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成为民众实现舆论监督、获得生活服务、参与社会互动的平台,成为百姓吐露心声表达意愿、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6.
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观念在"公共领域"思想以及"公共新闻"运动的影响下,由过去以信息传播与服务为主转向成为公民意识的参与者与鼓动者.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组织者.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民众关注度、参与度下降,效果不佳,前景模糊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最终目标应当将受众定位为公民而不是现在的"平民化视角下的市民",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从"好看"到"有用",从"小民生"到"大民生",从"市井新闻"到"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经历了长足发展的二十年,确定了"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然而电视有声画一体、形象生动、冲击力强、传播内容丰富的特点,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充分利用电视的特点在视觉听觉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传播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8.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电视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公信力带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文从民生新闻为何突然"变热",本色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立身之本,强化监督是民生新闻的实力风向标三个方面,分析了民生新闻变热的成因,阐释了做本色新闻、走平民路线、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监督敢于同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作斗争,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民生新闻越来越被狭隘地定义和理解,出现诸多问题,导致收视率逐渐下降.正如蔡尚伟教授所言:"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加之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局限,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①目前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进行阐释,笔者认为,所谓的"后民生时代",是指民生新闻在继承原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突破前期节目的浅薄性和表象性,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和深度报道,注重社会责任和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形态.  相似文献   

11.
王莹 《新闻实践》2009,(10):75-75
做大做强民生新闻,是媒体赢得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内容.兰江导报实践办报为民的宗旨,不断扩大民生新闻的版面,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把握好四个"度":  相似文献   

12.
在"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新闻节目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呢?笔者认为唯有立足本土、关注民生,做优、做精、做强民生新闻,把荧屏真正还给群众,把新闻真正做成"老百姓自己的新闻",才能使县级台的自办新闻节目得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坚持民生立台宗旨,深化、强化民生视野,稳步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在具体操作层面,该频道知名栏目《成都全接触》拓展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将时政新闻、中心工作等与民生报道有机结合;新整合的民生栏目《民生一拨通》创新报道方式,增强市民的融入感,在西部地区电视媒体中首创的"观众俱乐部社区服务站"由点到面、快速铺开,进一步延伸了电视台的民生服务能力,惠及更广泛的观众和市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电视民生新闻的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经常会接到很多零碎平庸的报料,采写的稿件往往都是涉及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因此经常会被认为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但实际上,在这些平常的事件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和许多有价值的好新闻。关键是看记者如何能够"以小见大",抓住并把握好这些新闻线索的主题,做深做厚。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误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加晓 《今传媒》2008,(3):38-40
不可否认,民生新闻的出现给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上的冲击、新闻实践上的创新、传播形态上的突破和话语空间上的转移,但不能回避的是,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新闻样式,而且目前理论界、业界"给予其概念的理论关注,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有的还存在偏颇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某些地方媒体对商业利益、收视率等因素的热切追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不断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具体实践.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在2004年创办了以民生新闻为主体的大型新闻资讯栏目"民生大参考".之所以称为"大型",是因为该栏目从规模到结构,从形态到语态都打破了以往新闻栏目的模式.新闻取舍标准紧紧围绕"五度"展开,创造了民生新闻比较鲜明的特色.时至今日该栏目仍然在发挥着重要影响,在本土观众中享有较高声誉."五度"标准也成为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标尺.  相似文献   

17.
邱桂兰 《青年记者》2007,(18):64-64
全国县市报重新"洗牌"后,《滕州日报》得以成功保留,但由原来的党报性质变为"区域性综合报纸",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报纸进行了多次改版,重点强化了民生新闻的分量。目前,民生新闻已成为一个备受百姓关注的亮点栏目。"民生新闻"不能以偏概全办好民生新闻,首先要明确何谓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关系人民生活的新闻。但要从深层次理解应该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新闻表现形式。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以民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与灵魂。人民,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民为本",同样是民生新闻的价值内核与价值追求。民生新闻的"以民为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以民为本"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与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价值理念与"以民为本"的价值内核上引领着民生新闻的价值走向。新闻自由与新闻民主的民本追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台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低俗化、琐碎化、同质化趋势的加剧,不少城市台"新闻立台"战略并未从民生新闻传播中得到持续有力的支撑。因此,当前城市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大战中"突围",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传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电视媒体过分追求收视率,加之民生新闻自身存在的局限,使得民生新闻走向"后民生时代"。从民生新闻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的发展应当是朝着公共服务与人文关怀的方向,将民生新闻逐渐发展成为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