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活中,我们注意到:小孩在玩耍时,总是喜欢找年龄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而不喜欢找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为什么呢?因为年龄大的孩子点子多,玩法有新意,这说明小孩子都有求新的欲望。初中学生只是稍大一点的孩子,正值异想天开的年龄,渴望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有关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决不局限于人云亦云。例如,教材中有则“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回答: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错,环境确实影响人的成长,但如果只认识到这一步,还不够的。因为这毕竟是人云亦云之…  相似文献   

2.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人云亦云,着眼于求异。当别人都说好的时候,想想里面是否潜藏着坏的因素,当别人都谈美的时候,想想其中是否隐含着丑的成份;反之,当别人都加以否定的时候,想想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事物若能作一番这样的思考,常常能慧眼独具,有所创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露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足这样高度地概括了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最要性。但是它仅对每个学段的目标进行了描述,而每一节课中学生的思维目标怎样培养,却没有具体的描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是这样高度地概括了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仅对每个学段的目标进行了描述,而每一节课中学生的思维目标怎样培养,却没有具体的描述。于是,怎样在每节课中去实现那些核心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终实现其学习的愿望,成为我校数学教研组这些年来的研究课题。下面以对不同课型的研究来说明我们是怎样落实思维训练目标的。  相似文献   

5.
换个角度     
换个角度去试试,很多看似不可扭转的事情可能会出现转机;换个角度去感受,人生将会发现另一种美丽。 一天,上帝安排一个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那慢吞吞的速度让这人烦透了,他一边不停地数落着蜗牛,一边无可奈何地走下去。但走着走着,他不再埋怨蜗牛了,因为一路上,他闻到了花草芳香,听到了虫鸣鸟叫,看到了美丽风光。这时,他才悟出,上帝并不是让他牵着蜗牛去散步,而是让蜗牛陪着他去散步。  相似文献   

6.
换个角度     
从前,有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儿。画儿画好了,画家把它拿到市场上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  相似文献   

7.
换个角度     
阿莫西夫 《高中生》2014,(10):62-63
正罗格来看他爸爸,一半是因为今天是星期天,他爸爸可能不那么忙,另外他想知道是不是一切正常。罗格的爸爸不难找,因为所有和那台巨型计算机蒙绨维克一起工作的人们和他们的家庭都住在地面上。他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城市,住着能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人们。周日招待员认识罗格。"要是你想找你爸爸的话,"她说,"他在L走廊。但他现在可能很忙,没空见你。"罗格想,不管怎样都要试一下。走廊里比工作日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在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上花费了大量精力,而语文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够理想。语文教学的效益与社会的期望值差距较大。笔者曾在任教的班级进行了“语文老师,我对你说句心里话”、“语文教学的反思和建议”的调查调查包括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喜爱的授课方式,教者的语言,对教材的认识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两个教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提问:“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地回击?”……学生苦思而无人欲答。经老师一番鼓励后,  相似文献   

10.
看问题的角度往往决定我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如果多几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其实就可以多一些智慧和明达,"固执己见"和"偏于一隅"就会少一些。  相似文献   

11.
听过这样一则趣闻:有两个基督教徒向牧师询问同一个问题——在祈祷时能否吸烟。A问:“在祈祷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断然拒绝。B则问:“在吸烟时可不可以祈祷?”牧师十分肯定地说:“当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改变一下提问的角度,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挑山工》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如果教师从正面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很难调动。这时,教师可换一个角度问学生:“‘我’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学生由问题得到暗示,联系上下文一想,不难发现句中的“它”既是指那幅画,又是指那种不断攀登的精神。再如,教《捞铁牛》一课时,教师不是问怀丙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工作,而是这样提问:“只要哪一项准备工作没做好,铁牛就…  相似文献   

13.
<正>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从条件入手,顺着题意一步一步分析,找出条件与结论的内在关系,搭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进而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正向思维.而当正向思维受阻,思维活动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以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也许转机就会出现,问题随之迎刃而解.下面笔者以自身在一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为例,谈谈如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例1】对于满足0≤p≤4的所有实数p,使不等  相似文献   

14.
《驿路梨花》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相当的吸引力,因为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于是,课这样开篇:师:听课文录音,阅读思考下列问题:1.画出生字难词,圈出准备积累的词语。  相似文献   

15.
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多角度读书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某些较复杂的求不规则立体图形体积的问题,按照常规思路无法解答,这时我们不妨合理地转换思考角度,以便获得巧解。[题目]有一个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截去一段后,剩下的部分如图1所示,求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π=3.14)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150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列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6(1/4)小时行驶500千米,行了全程的5/8.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多少小时到达乙站?一般解法:  相似文献   

18.
燕子姐姐:我觉得我们学校的一些老师特别偏心,比如两个同学都迟到了,他总是批评其中成绩差的同学。平时参加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也总是优先让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去。反正,成绩好的同学处处受优待,我们这些成绩不够好的,要么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么就是挨批的“头号选手”,其实,成绩好也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好,老师为什么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呢?爱打抱不平的男孩小凡  相似文献   

19.
有些应用题,按平常的方法解答,往往很复杂,换个角度来思考,却有意外收获。例甲、乙两人的房子相距280米,有一天,甲、乙两人在同一时间出门拜会对方,甲每分走15米,乙每分走13米,甲的狗从甲迈步开始在两人之间来回跑,每分跑60米,问到两人相遇为止,狗跑了多少米。  相似文献   

20.
昏昏欲睡的中午,懒洋洋地翻着本书,一个小故事让我的睡意顷刻间消失殆尽——两个老板碰面,彼此交换经营心得。其中一个老板抱怨道:“我不能容忍不成材的员工,虽然现在还有三个这样的人待在我的公司,但我过几天会将他们炒掉。”“哦,他们怎样不成材呢?”另一个老板问道。“你不知道,他们一个吹毛求疵,整天嫌这嫌那;一个杞人忧天,总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担忧;而另一个游手好闲,喜欢在外面瞎逛乱混。”另一个老板想了想,说:“干脆让他们三人到我的公司上班吧,这样也省了你解雇他们的麻烦。”第一个老板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这三人到新公司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