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族地主阶级的荒淫、冷酷、不人道,是19世纪俄国社会之原罪,而贵族地主通过自身道德完善、爱人如己,则可赎回自身及本阶级的罪恶,这是托尔斯泰的原罪与赎罪意识,也是他一生痛苦的思想探索和精神内省的结果,并且贯穿其整个创作。原罪意识使他在创作中清醒、真实、不加粉饰地反映俄国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赎罪意识则是他对消除社会丑恶,实现理想社会的探索,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不可简单地否定。 相似文献
2.
杨正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描写的真实性。托尔斯泰的真实不只是描写对象的真实,更主要的是描写对象在读者头脑中所引起的感情的真实。托尔斯泰以生活中的原型为模特塑造形象,不回避最心爱的人物的缺点,注意通过真实的细节表现人物真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是前苏联最卓越的无产阶级作家之一。 阿·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是从象征派的文学阵地上起步的。1907年初,俄国象征派文艺周刊《光芒》的创刊号上,发表了署名“阿列克赛·尼·托尔斯泰伯爵”的一首小诗《咏乳蘑》。时隔不久,他的《抒情诗集》也在它们的帮助下出版问世。从此,他便涉足于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的文艺沙龙。他厕身于象征派的文学 相似文献
4.
王晖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3)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寻找救世药方,得到答案是“爱”。“爱”在不同时期作品中表现不同。童年的“爱”是纯洁、朦胧的;青年的“爱”明确指向下层人民,带有施舍意味;到创作中期,“爱”进一步深化,肯定人民,赞扬人民;到晚年世界观转变后,“爱”的思想成熟,爱一切人。这种“爱”实质上是原始基督教中的博爱。他的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实中行不通,同时也具有进步性,它深化了托尔斯泰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试谈托尔斯泰是怎样创作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正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5)
今年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诞生一百五十周年。这位被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仍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依然“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著,它的问世不仅给作家托尔斯泰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而且使女主人公娜塔莎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娜塔莎是战争中和平生活的点睛之笔,托尔斯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的具体性倾尽自己的全部艺术才能来描写她。本文从具体性与真实性、具体性与真诚性、具体性与"心灵辩证法"这三个角度对托尔斯泰创作的具体性在娜塔莎身上的体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康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4):37-40
史诗微积分包含着微分和积分两个概念,从微观上说,微分就是无限细分,从宏观上说,积分就是无限求和;而从纵向坐标来说,微分包含速度、加速度和曲线,从横向坐标看积分指的是面积、体积。托尔斯泰小说在宏观与微观的张弛,横向与纵向交织的网络上展示出广大无比、巨细无遗丰富的分点,众多微分都以自身的方向、力度融汇在整个历史中,展示它们全体的合力,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历史积分。文章将从宏观与微观及横向与纵向两个板块,深入探讨托尔斯泰史诗微积分创作手法统摄小说各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0(3):60-61
心理因素转化为一种审美方式渗透到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已是人所共知的现象 ,从诗的意义上说 ,感觉已经不是简单的心理学概念 ,而是诗人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的个性提炼 相似文献
9.
10.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方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72-75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易漱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2)
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着重谈到了托尔斯泰创作中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他指出:“六十年来,聂赫留朵夫公爵驰骋于俄罗斯,到处去看看:到农村和乡村小学,到维亚兹玛修道院,到外国,到监狱,到兵营,到内阁,到省长办公室,到农舍,到驿站,到贵族太太的客厅。”“六十年来,他的严厉而正直的呼声在呐喊,在揭发一切; 相似文献
12.
刘贵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0(6):55-57
托尔斯泰是一位戏剧大师 ,他的戏剧创作与其小说创作一样是在他自成一家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从这些戏剧作品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托尔斯泰艺术理论的精髓。西方某些文艺理论批评家对托尔斯泰的指责带有很大的偏激性。正确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戏剧创作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他的整个创作的艺术价值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郭竞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
托尔斯泰是表现人类内心生活的大师,在创作实践中,他创立了卓越的心理分析方法--"心灵辩证法".罗曼·罗兰创立了揭示创造精神发展全过程的抒情性的心灵辩证法,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心理描绘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张喜田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6)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特点形成的心理原因,即恋污、窥隐等物恋癖。这些心理因素主要来源于农民出身的自卑感及对城市的不适应和拒绝以及童年记忆、乡村禁忌等。通过分析,揭示出作家的心路历程及精神疾患。 相似文献
15.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90,(4)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空间的创造过程。但从对客观事物的创造再到“一个更高更真实的假象”(歌德语)出现,是一种及其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也正是西方当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认为的世界1到世界3经过世界2的创造过程。世界1指的是物质世界,即人们常见的物质体;世界2指的是精神世界,即人们的一般精神活动和意识状态,世界3是人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如艺术作品和科学论文等,文学创作也就是世界1到世界3的过程(图一)。同时也是一种对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杰出画家列宾(1844—1930)是托尔斯泰的亲密朋友,他敬佩这位大文学家的创作,19世纪80年代末期,列宾曾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如《伊凡·伊里奇之死》、《黑暗的势力》等画过插图。 1891年6月29日—7月16日,列宾在托尔斯泰的家中作客。这一时期,他画了《托尔斯泰在工作》、《托尔斯泰在花园里》、《托尔斯泰在树林里》等油画,除了这 相似文献
17.
吕俊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鲁迅虽然没有直接地、系统地谈过创作心理问题,但在他的许多文章里,却有不少涉及创作心理的精辟见解,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学习。由于创作心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谈创作心理中的自觉与非自觉性的问题。这是创作心理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鲁迅一再论及的问题。 总的来看,鲁迅强调创作心理的非自觉性。所谓非自觉性,即创作过程中并无明确的目 相似文献
18.
关爱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1):133-135
本文从声乐表演与美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演唱创作中的几个心理因素,分别为:情感体验与表现,演唱中的想象与联想,审美心理与演唱个性,把握激情与实现整体美。 相似文献
19.
霍巍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12(3):14-18
民俗与古典诗词有着密切联系,民俗心理引发的思绪与灵感往往成为古典诗词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诗人词家多以意蕴深厚的民俗意象原型渗透感触深厚的主观情绪,表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情趣,创造出意味无穷的意境;民俗生活的多样性为诗词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丰富了诗词创作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宁辰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
从自然客体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心理中,民俗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民俗参与建构创作主体的生理感觉;其次,民俗心理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艺术知觉,促成创作主体的审美表象.民俗以潜移默化的独特方式参与建构了主体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