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其成为20世纪批判理论的代名词,应归功于以霍克海默为掌门人的法兰克福理论家们的学术活动。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是一个激进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社会批判理论家”。二战后霍克海默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悲观的历史哲学并同西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妥协。  相似文献   

2.
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批判理论的领导人物。本文通过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共同撰写的《启蒙辩证法》的分析,阐述了霍克海默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并且探究了科学技术的异化和人性的沦丧和道德的消亡,并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霍克海默的技术批判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实现科学技术回归理性和人性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往人们关注的是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其实他所阐述的文化批判功能,才是其文化批判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西方文明启蒙的后果是用理性这种新的统治替代了昔日神的统治.霍克海默提出了新的启蒙就是文化批判的启蒙,即对启蒙的否定、否定再否定.这种新的否定物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文化工业造就了一些失去反叛性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认同的被奴役的异化者,要找回和发扬这种文化批判的反叛性,就要实现新的启蒙.霍克海默通过文化批判的反叛性揭示了文化批判的功能,即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4.
霍克海默是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作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中始终存在着隐晦的犹太教思想,并坚持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最终把否定神学作为批判理论的新基础。由此,神学构成了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不断发展的隐蔽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学者的良知     
20世纪,在德国有一个以“批判理论”著称的思想学术流派“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里的很多思想家都是国际公认的大师,且多是犹太人。他们的著作和文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个学派的领军人是马克斯·霍克海默。  相似文献   

6.
霍克海默通过阐述艺术在人类历史中的起源和发展,批判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市场对艺术造成的损害,进而论述作为主体的人所遭受的深远负面影响。一方面,霍克海默对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中的艺术消费进行多方位的批判性研究,其对艺术内涵的挖掘极富建设性。在其影响下,后期法兰克福学派对艺术理论的修正对于纾解自我持存的困境也颇具启发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霍克海默所处时空的局限性,其艺术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需要进行合理扬弃。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论,为早期批判理论制定了理论纲领。早期批判理论的基本向度:批判实证主义;坚持人本主义;放弃无产阶级,坚信理论的批判力量。虽然早期批判理论在革命性和实践性上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资本主义新变化中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论文集《启蒙辩证法》的中文翻译入手,选取渠敬东和曹卫东对“Mittei1ung”(中介)的误译,进而引申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中介”思想的讨论,这一“中介”思想与他们对内在于法西斯主义的反犹主义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启蒙的辩证法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自然似乎真的臣服了,但胜利者也并不就是人本身——最后的赢家属于那个自我经营的中介系统。  相似文献   

9.
霍克海默认为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工业文明,但科学技术是引起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他从价值取向、自然功能、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展开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即从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而忽视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从批判工具理性造成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指出科学技术并不能带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指出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是理解《启蒙辩证法》的视角之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利用“主奴辩证法”重构了启蒙的辩证法,将启蒙的源头追溯至西方神话.神话已经孕育了启蒙,但启蒙的精神本质是一种权力意识和控制意识.启蒙的世界意味着普遍权力的总体控制,意味着劳动异化和恐惧的彻底化,这使得启蒙重新蜕变为神话,陷入了新的野蛮主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目的在于重构积极的启蒙概念,重启启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多元价值论与大学理想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学理想研究的文献多数是以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写成的,本质主义作为研究大学理想之学者群体的集体潜意识,需要从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加以批判性的反思。然而,重新建构大学的理想既要走出本质主义的思维定势,又不能滑向反本质主义的泥沼,大学的理想在于有效地整合和放大"自由、忠诚、卓越与平等"四种基本价值,过于强调任何一种价值都有可能造成混乱的局面。1900年前后,德国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大学的理想,也是因为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多元价值论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心求真善美等精神的创造,绝对自由的"道德理性"又是统属心灵文化创造活动的"一"和"本",这是典型的文化定义范型中的主体性定义取向。宽容哲学文化观在立足"生活世界"、"拒斥形而上学"和实践的文化人性论的前提下认为,唐君毅的文化定义中所反映的对人性的形而上学化处理,以"道德理性"遮蔽人性与垄断一切文化活动,既没有跳出传统儒家心性学说的故辙,也没有真实准确地把握住人性及文化之为文化的本相,因而也决定了他的文化哲学必然陷入偏执之局,必须给予足够的批评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理想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价值主导因素,尤其是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更为重要。以广西民族地区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样本,通过分析当代民族地区大学生理想和理想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教育对策,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批判是理论的主要的功能,因而理论本身不应该成为目标,更为关键的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围绕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的新的理解,他们对于直接面对的极权国家的分析和批判构成了其政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认为贫困并非革命的真正动因,人的本质异化才使革命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为此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新的革命动因和革命主体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新革命战略和“健全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5.
高力克 《政治思想史》2019,(4):53-67,198
梁启超的中国复兴之理想,徘徊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儒家大同理想之间。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少年中国说",其中国史观之洞察全球化趋势的"世界之中国论",其追寻现代国民精神的"新民说",其文明高于富强的文明国家理想,其护守中华文化认同的"国性论",其晚年超克国家主义之新天下主义理想,凝聚着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毕生追寻的民族复兴理想。梁氏的现代中国想象,为我们在21世纪求索中国发展问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6.
The terms “ideal theory” and “nonideal theory” are used in contemporary Anglophone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identify alternativ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for justifying normative claims. Each term is used in multiple ways. In this article Alison M. Jaggar disentangles several versions of ideal and nonideal theory with a view to determining which elements may be helpful in designing models of real‐world justice that are contextually relevant, morally plausible, and practical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但这种基石却是虚幻飘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说的“交往”相异甚至相反的交往。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抗拮的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反思,是走出理论与现实的悖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ssay, Winston C. Thompson questions the rigidity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ideal and nonideal theory, suggesting a porosity that allows elements of both to be brought to bear upon educational issues in singularly incisive ways. In the service of this goal, Thompson challenges and extends John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as fairness, bringing it to bear upon education in our imperfect world. By showing that this representative work of ideal theory can be meaningfully supplemented and applied to the nonideal fact of race, this essay suggests that recognition of nonideal circumstances and theorizing need not void ideal theory's value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stead, the field can engage both ideal and nonideal theory on previously unavailable questions and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justice toward productive ends.  相似文献   

19.
新寓言小说作家有意间离艺术和生活是与美学中的“距离说”有关系的。他们认为真正美的事物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是虚幻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心理压抑,于是新寓言小说的作家向往着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世界,而这又是产生创作的动力。他们还认为创作的符号———理想的世界是因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20.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