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收编<稽神录>六卷,拾遗一卷,补遗一卷.其中存在一些校勘错误,摘录误校及标点错误十一条于此,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以<随隐漫录>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铅印本与其<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文津阁本互为校勘,录出渊本与津本异文,并分析它折射出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BD.15345<春秋穀梁传集解>残卷为国家图书馆未公布的敦煌写卷,本文移录了全卷原文,并考定该写卷抄写于秘书省.又以<唐石经>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对勘,抉发了写卷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步瀛是现代著名学者,著有<文选李注义疏>等.他对<文选>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校勘、释义、评论与考证诸方面,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选>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广右战功录>和<明史·沈希仪传>的主观存世目的、叙事线索以及部分文字描写诸方面看,后者确实采用了前者.但对两书的文学特点的密和精、行文中记述事件发生时间的模糊和精确以及两丈断限的不同诸方面的考察,<广右战功录>亦不是<明史·沈希仪传>唯一材料来源,唐顺之<都督沈紫江生墓碑>也是其重要来源之一.而<广右战功录>也有独立于<明史·沈希仪传>之外的学术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学以经世的价值取向.于明代皇朝史上的地位和于唐顺之学术演变上的意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古籍达百余部,而簿录类唯有<别录>和<七略>,且二书早已亡佚不存.本文仅对<汉书>颜注所引<别录>、<七略>之佚文加以笺释,从而完善清季以来诸家<别录>、<七略>辑本,以见古本.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校勘之难,一是参校本太多,有早期抄本 10 余种,摆印本及近数十年来出版的校勘注释本更是难以选择;二是重要的参校本多是几经过录的抄本,衍讹谬误比比皆是,略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新的错误.故每一个校勘者都应该谨遵追真求是的原则.杜绝或减少因自己的不慎而给原著带来不该发生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自从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刻<毛诗注疏>南昌府学本问世以后,阮元的<毛诗注疏校勘记>亦随之风靡于世.在阮刻独领风骚将近二百年的今天,不少学者在使用<毛诗注疏校勘记>的时候,仍然忽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忽视了阮元<毛诗疏校勘记>有两个内容大为不同的版本这一事实;第二,忽视了两个版本中哪一个版本是得到阮元认可的这一事实.这两个忽视,给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由于<毛诗注疏校勘记>是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之一,因此,本文的辨析,见微知著,也为辨析整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刘娟 《文教资料》2009,(18):50-52
中华书局本<春秋左传正义>后附阮元<校勘记>,与较早的单行本的阮元<左传校勘记>有相当大的出入,存在删减、增改等大量异文.通过对二者细致的比对、分析,时<左传校勘记>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以期对<左传>研究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诗品>校勘的进展阶段,与<诗品>整体研究的发展阶段基本重合.总体而言,以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和曹旭<诗品集注>的成绩最引人瞩目.由于现存<诗品>版本及异文之多,校勘中取舍判断难度之大,各家校注释译本在工作底本的选择、异文取舍的尺度上,各有所依,方法、标准互有不同.而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基于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往往作出不同的校勘结论.因此,<诗品>校勘既取得很大进展,也有诸多疑难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就<五礼通考·宾礼>征引<仪礼注疏>者,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仪礼注疏>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阮刻本<仪礼注疏>之讹漏,或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摘出九条,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2.
<和菩萨戒文>又名<菩萨和戒文>、<和十戒文>、<和戒文>、<祸戒文>、<佛家劝善歌>等,其内容乃系演绎<梵网经>之菩萨十重戒,为佛门劝善之作.笔者对敦煌文献中存有此赞文的诸写卷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重新录校,进而尝试探讨<菩萨和戒文>与菩萨戒授受之间的关系,并对<和菩萨戒文>的传抄及其流布情况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避讳学是中国的独门学问.事实说明,从避讳学的角度校注典籍是不可或缺的.中外学人也有从"避讳学"角度研究<诗品>者.有的用以校勘文字,有的用以考察版本,有的用以注释人物.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须用此作进一步研究.如<诗品>里的谢胱,宋人引录<诗品>者,皆作"谢眺".有些<诗品>校注本以为"眺"是误作.其实,这是宋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四世祖赵朓名讳而改,并非误作.另外,如<诗品下>之"殷不竞矣".宋人作"口不竞矣",此"口"当为宋人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所留.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点校本<楚辞补注>,从1983到2006年,虽多次修改,但依然在标点和文字校勘上存在一些失误.2004年第四版<楚辞补注>中,标点失误10类67例.文字校勘失误4例.  相似文献   

16.
敦煌出土的中古字书<字样>、<正名要录>对汉字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可资学术者良多.然<字样>、<正名要录>两种字书的原撰和整理都有不少瑕疵,本文选择了若干条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8.
利用郭店楚简文字材料,对<老子>和<札记>中的两段文字加以校勘,并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麴举墓志>录自<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三期曾忆丹<洛阳发现郑开明二年墓>,录文收于<唐代墓志汇编>,本文时该志文进行校读.  相似文献   

20.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