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朵向日葵》是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颜色强烈、明亮,摒弃了传统绘画中惯用的灰色调和印象主义“转瞬即逝”的光色效果,只从印象主义的色彩中吸取了局部明净的色彩,而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黄颜色,作品颜色强烈而明亮,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性。作品体现了画家的追求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在人物刻画、叙事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作者对于颜色词的运用。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颜色词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同时,通过颜色词,也反映了主人公盖茨比所处的时代。因此,本文从颜色词的角度探究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3.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胜负未决》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象征主义小说,作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赋予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命力。作品的标题、颜色及场景的描绘中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主要以美国黑人女性的觉醒为主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解析《紫颜色》,旨在揭示经济独立与寻找女性自己的声音,确认女性主体身份的关系。从另一个视角解读作者在《紫颜色》中表达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艾丽斯·沃克长篇小说《紫颜色》中的男性人物成长轨迹的妇女主义解读,探讨了作品的“转变”(即对“精神生存”的追求)主题,揭示了作者肯定黑人男子成长、渴望黑人民族解放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6.
左挑右选,擢了这件其作者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幼儿文学佳作往往出自又有生活体验。又有细致观察、又有灵秀文智的作者笔下。他们有的甚至还不是作家,但好作品有时就在他们中间产生,成为幼儿文学宝库中的珠贝。这篇故事干净、清爽、准确而不无趣味的描叙只明晰着故事,却含蓄着文意。文意至少有两层。一层是知识性的,在绿颜色上面盖上黄颜色再盖上红颜色就成了深咖啡色,而这深咖啡色正是烂苹果的颜色——要不得了。另一层是针砭性格缺陷的,毛毛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出他没有主见,毛毛自己也该吃过苹果的,却不独立动用心思,不敢自信,不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写的是生活的颜色,心中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深蕴含义。生活就像万花筒,五光十色,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斑斓色彩。本文作者怀着对生活的挚爱,对色彩的追求,写出了绚丽的色彩、欢快的生活,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在构思和写法上,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精彩。作者在构思上颇有创意。作者把生活喻作“调色板”,而生活是人创造的,生活的色彩也是人调制的。作者便以生活的调色板来调配不同的色彩,传递对生活的理解。文章始终紧扣“调配颜色”来抒写感情,用不同的色彩比喻不同的事物,阐明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例如,作者写到调配的粉红色时这样描述:“嫩嫩的粉红色,温馨而又快乐。”人们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粉红色的丝丝的温柔,因为粉红色的融融的暖意,因为粉红色的淡淡的平凡”。作者用粉红色比做亲情,“在平淡之中却蕴藏着淡淡的温情”。她写蓝色,是因为蓝色像海水博大宽广,是一种友情的颜色;她写绿色,是因为绿色示意着春天,而春天是积极向上的象征,“这就是学习的颜色”!她写紫色,先把紫色与红色作调配,使紫红色象征光明而又美好的未来,并驰骋丰富的想像力,再把紫红色加些水,让它淡化一点,化成像薰衣草的颜色,使它“既不是红色的浓重耀眼,亦非紫色的神秘未知,而是很平凡的幸福。”本文从色彩的调配写到色彩的暗示与意蕴,新意迭出。作者在写作时,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美丽的色彩,融合于一组文章之中,使文章本身显现出丰富明快的色彩。作者在行文时,能够把握文字的节奏,甚至把握文章的韵味,使作品犹如优美的抒情诗,读来朗朗上口,且有韵律乐感。作者还使用了不少排比句,使作品的内容更加有力,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作者手中的调色板,调配出绚丽多彩的颜色,这些颜色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观察的反应,也是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是的,调色板在自己的手中,你可以调制出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的重要作品之一,通过一个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莎格和西丽之间的同性之爱,不仅帮助西丽获得了尊严,赢得了独立,而且还让她和男性之间真正达到了平等。  相似文献   

9.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瑀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是以掌握作品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他们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了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  相似文献   

10.
快乐的聚会     
正秋高气爽,风轻云淡,这样的季节最适合登高望远,秋游,聚会。秋风拂面,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倍感舒畅。这是一幅以水粉来表现孩子们快乐生活场景的画。小作者作画的时候,将画面层次、颜色轻重、人物表情的变化处理得恰到好处,整幅作品人、物、景融于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