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难免一死,但只有直面和,迢越死亡,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综观中西方超越死亡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灵魂不灭”论,还是中国的“三不朽”观,都给人以最深层次的生命关怀。而庄子哲学更以超脱的智慧让人体味到生死相通的本质,从而能以坦然、平静、豁达的胸襟对待死亡、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乃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即“向死而在”。死亡是此在的终点。然而。作为此在的终点的死亡。不间断地贯穿于人的存在中。死亡是人的存在的聂固有、最根本、最亲自、最本已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别人去死,也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的死亡。直面死亡应成为此在由非本真状态向本真状态过渡的桥梁。承受死亡,体验死亡,“先行到死亡中去”,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与自由,这才是人的存在的本真性。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懂得生存的意义。才能更有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人类因为具有理性,对于死亡的恐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的哲学和宗教,均植根于这种死亡意识.可以说,好的哲学和宗教都是教人如何去死的.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死亡的文化意义的思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弗洛依德说“你想长生,就得准备去死”,这话如果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未知死,焉知生”,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类型和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西方诗人的诗作中.  相似文献   

5.
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在中国,许多人喜欢数字8,因为它与“发”音相近,意为“要发财”;但许多人讨厌数字4,因为它与“死”音相近,因此,在有些地区,凡是带有4的车牌号、电话号码等都要便宜一些。而在英美等西方人眼里,最不吉祥数字是13,他们认为13是倒霉事、坏运气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在中国,许多人喜欢数字8,因为它与“发”音相近,意为“要发财”;但许多人讨厌数字4,因为它与“死”音相近,因此,在有些地区,凡是带有4的车牌号、电话号码等都要便宜一些。而在英美等西方人眼里,最不吉祥的数字是13,他们认为13是倒霉事、坏运气的象征,因此,  相似文献   

7.
“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谚语是一种长期流传的固定语句。它是人民群众在观察、认识和掌握事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产物。它们有的能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的能给人警示,有的显示出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正>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的“大约”和“的确”同时使用并不矛盾。 因为“大约”是表示“揣测”语气,孔乙己这个社会多余的人,他的死是没有人关心的,没有人能知道孔乙己确死的消息,只能推测。  相似文献   

10.
有生必有死,上次我们讲了生命的诞生.本篇的话题是人的归宿,也就是死亡.人是怎样诞生的我们可以说得很清楚,但是,没有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没有人真正死了而回来过.只有死者自己知道得最清楚.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能讲的,只是人死了以后别人对死者的态度、处理方法,也就是丧葬文化. 在汉字里隐藏着很多关于丧葬的久远的秘密,其中有一些是惊人的.  相似文献   

11.
案例师:同学们,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最。但商鞅的命运却很悲惨,被惠文王以“谋反”的罪名“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商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学生一:商鞅是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是否成功,要看他在历史上的作为,而不是他最后的结局。商鞅最后遭遇“车裂”而死,但他的新法却得到继续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在中国,许多人喜欢数字8,因为它与“发”音相近,意为“要发财”;但许多人讨厌数字4,因为它与“死”音相近,因此,在有些地区,凡是带有4的车牌号、电话号码等都要便宜一些。而在英美等西方人眼里,最不吉祥的数字是13,他们认为13是倒霉事、坏运气的象征,因此,  相似文献   

13.
在体态语言中,面部表情和手势最能传情达意。人的面部表情丰富多彩。“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于千倍的语言。”(罗曼·罗兰语)它是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在外貌上的显示,特别是作为脸部的重要组成之一的眼睛,它是“心灵的窗户”,能准确、生动表达出人们  相似文献   

14.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5.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16.
圆形与星形的遐想圆形恐怕是生活中最普遍的形状了,它不仅规范,更给人以圆润、团圆之感。“圆”是大家的宠儿。社会上那些“圆”们更是幸运至极,他们凭借圆滑世故,地位日日高升,钱财滚滚而来。相比之下,星形就不很乐观了。它锋芒毕露,桀骜不驯,浑身都是刺,让人好难受。它不规范,不懂人情世故,谁愿意要它?即便新颖又怎样?“星”,根本散不出灿烂星光。圆滑之人在社会中处处吃香,而不趋于时、敢于保持个性的人却处处碰壁。到底是它们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出了问题呢?不能不想起可悲可叹的屈原,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在那个“圆”的天下,他是…  相似文献   

17.
一、快乐的引诱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支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钱钟书)二、“出入”人生人的一生,只用“出入”两个字,就可以包括了。譬如,吃喝是入,拉撒是出。死是入,生是出。娶是入,嫁是出。受是入,施是出。一出一入,循环不停,直到人生为止。因为人的来源,也是由入而起的,所以一生就办出  相似文献   

18.
一个青年去寻访住在深山里的智者,想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请问大师,在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初恋开始的那一天,还是事业成功的那一天?”青年问。“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道。“为什么?”青年甚为好奇,“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仍然很重要,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惟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明天不论多么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中 ,“死”有一个常用义 :呈现死的状态。它包括现代医学说的假死和昏厥。元曲中“死了还不死”一句 ,第一个“死”意思是呈现死的状态 ,第二个“死”意思是死亡 ,生命终止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有“无影刀”似的生物磁力线保护,“生龙出天”能撕裂“死亡隧道”,带领零度放牧者他们全身而退,但尾随其后的“金枪鱼”却遭遇了灭顶之灾。“金枪鱼”死得很惨烈:“飓风离子”像无数丧心病狂的黄蜂,将钢针一样的长嘴巴,穷凶极恶地叮进“金枪鱼”的每个部位。“金枪鱼”浑身布满了针眼大小的孔,体内的每一个控制系统都被震得千疮百孔。一飞到水晶球大厦上空,“金枪鱼”就再也无法承受自己的生命之重了,它像片枯败的叶子一样落到地上。“金枪鱼”是真正的战神,因为它在硝烟弥漫的沙场上,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金枪鱼”再也不能应声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