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若还"唐代开始发生语法化,由"假设连词+副词"演变为"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若还"宋代完成词汇化,到了元明时期,"若还"发展为一个常用的假设连词。副词"还"用于未然语境是其演变为假设连词的主要原因,而与"若"的连用则加速了这一演变过程。"若还"清以后衰落,而假设连词"还"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不过”来源于副词“不过”,而副词“不过”来源于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不过”。“不过”的语法化过程就是功能的扩展过程,“不过”的语义由实到虚,形成了一个渐变的序列。  相似文献   

3.
探究“所以”转变的途径与语法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从多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内部是“所”和“以”本身各自的虚化、词义变化;外部是从整个句子来看,即“所以”在句中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语境的影响导致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前人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对连词“所以”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连词“所以”是由表工具的所字结构“所以”经历了从先秦到唐代前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法因素和认知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语史上"果"既是副词也是连词。副词"果"历经了"树木所结的果实(名词)——实行、实现(动词)——果真、果然,最后、终于,究竟、到底(副词)"的演变轨迹。连词"果"则沿着"果真、果然(语气副词)——如果真的(连词)"的轨迹虚化演变。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的影响等是"果"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重新分析等是"果"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关联连词分关联并列连词和关联从属连词两类。词与词或句与句通过关联连词的连接在结构上更紧凑,逻辑意义也更清晰。一、关联并列连词1.neither...nor...既不……也不……Neither have I studied Russian nor shall I do so inthe future.我没学过俄语,将来也不打算学。2.both.  相似文献   

7.
“再”不单单是副词,还可以是连词,它既可以单纯地修饰谓语作状语,或单纯地连接语言单位,也可同时起修饰和连接作用--充当关联词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作为连词,“就是”与“就算”都可以表让步,相当于“即使”.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二者在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存在细微差别,并有各自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9.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为主要研究语料,以其中的连词"以"的用法为考察对象,作穷尽式的分类统计与分析研究,同时结合上古、中古时期的文献如《国语》、《左传》、《史记》、《水浒传》等,并采用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料,作历时和共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及与"是汉译佛经中特有的一个双音节并列连词。它很可能是通过词法途径,并列两个同义语素——并列连词"及"、"与"形成的;也可能是由介词性的结构通过"邻词粘合"的构词手段粘合起来,再沿着"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语法链发展成为并列连词,随着汉语双音化的趋势,在佛教诵经传统的语用要求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钱君勋 《高中生》2009,(3):26-26
连词是一种虚词,它不能独立担任句子的成分,而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以使句法正确,句意完整,逻辑通顺。连词主要可分为两类;并列边词和从属连词。每年高考都会考查连词的使用。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多练习,并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连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共时角度细致描写了漳州方言连词“抑”及其组合结构“抑x”的逻辑语义功能。从历时角度指出连词“抑”来源于古汉语,由副词“抑”虚化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条件起主要作用,主观化起辅助推动作用。此外还探讨了连词“抑”虚化为语气词或者消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缘"是中古时期新兴的一个表因连词,它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凭借、依据"义的动词到工具介词再到表因连词的过程。这个语法化之所以能够完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演变完全是在汉语内部完成的,与语言接触无关。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的并列连词and有多种用法,其中一些用法比较特殊致使学生在使用时容易出错。本文对"and"的一些特殊用法做了探讨并给出大量例句予以解释,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and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理论界对于英语边缘从属连词尚无系统的阐述,本研究通过细致分析边缘从属连词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旨在引起英语学习者对此类词语的关注,进而加深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只是"从偏正词组一步步转变为转折连词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只是"用例的分析和区别,结合语法化的理论,证明了它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即”的语义分化及语法功能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伴随着词义分化的渐变过程,每个实词的虚化都有它们各自的历程.通过对"即"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证实"即"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其词义和用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虚化的过程为由最早的表示靠近之义发展引申,逐步演变为现在主要用来表示解释,还形成"即使……也"这一重要的关联词语,这是一个语义分化和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话里,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V得C]的形式来表现,可能补语的标志“得”放在[VC]之间。而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肯定式大部分用{VC了}的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是“了”,放在[VC]之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的标记“了”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VC了}的歧义问题,能够对北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诗经》全部“及”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及”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及”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及”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同时分析“及”在虚化过程,认为“及”语义演变的主要动因和机制是人为认识的主观化和语境制约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