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3,45(6):633-656
Although postmodernist thought has become prominent in some educational circles, its influence on science education has until recently been rather minor.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posal of Michalinos Zembylas, published earlier in this journal, that Lyotardian postmodernism should be applied to science educational refor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uch sought after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As a preliminary to this examination several critical points are raised about Lyotard'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which serve to challenge and undermine Zembylas’ project. Subsequently, the three main theses of Lyotard that Zembylas considers beneficial and wishes to transpose onto science classrooms and pedagogy are scrutinized and found to be more of a hindrance than a help to curriculum reformers. 相似文献
3.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3,45(4):494-514
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Schulz's criticisms of an earlier paper published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The purpose in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and extend some of my earlier arguments, to indicate what is unfortunate (i.e. what is lost) from a non‐charitable, modernist reading of Lyotardian postmodernism (despite its weaknesses), and to suggest what new directions are emerg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efforts to move beyond an either/or dichotomy of foundationalism and relativism.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5.
6.
现代科学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5):25-28
科学教育指的是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以及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交叉科学、综合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科学教育具有系统性、客观性、抽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儿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分裂及其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艺术是人对待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长期以来儿童教育领域存在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分裂,两者的综合具有观念和技术上的难度。本文试图从幼儿园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思路的设计以及具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在西方有较长的历史和较深入的实践,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由于科学教育目标的转变而凸显出来的,在全面实现科学教育目标方面,科学史具有特殊作用;作为一种历史研究,科学史本身会因为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呈现出不同面貌特征,科学教育对此应有自觉意识并加以辨别、运用;恰当的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会有助于实现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做中学”: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历经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非正规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规学习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具有正规学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了解非正规学习的特点、规律和怎样影响人的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当前我国政府倡导的大力普及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具有重大意义。非正规科学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冲突和社会互动机会,使他们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论证能力。非正规学习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质量,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幼儿园科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加快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宣传和推广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普遍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不可分割性质决定了科学教育已发展成为科技教育。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互促进,技术教育对科学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素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的载体;技术教育使科学课程更加综合化。根据国际上科技教育的经验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我国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技术教育的途径应为(1)强化劳动技术课对培养学生设计与技术能力的作用。(2)对科学课程中的各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将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教育相结合,将技术因素渗透在理科教材中,重视实验教学。(3)提高技术教育师资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程东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85-89
中国的科技界与教育界在共同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发展中虽有很好的合作传统,但是这种合作尚未“体制化”。科技团体是科技界的重要力量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代表。本文比较了美国科促会、英国皇家学会、中国科协介入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不同模式,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社会原因,提出应构建多元资源体系以支持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科学教育已走过百年历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科学文化还很不发达,科学教育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全面理解科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第二,培育积极完整的科学文化;第三,创造和谐、自由的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在我国众多高校尤其是理工高校,两种教育的融合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实现两种教育的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理工高校可以通过四条路径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即通过树立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提升人文教育的地位;在科学教育中挖掘弘扬人文价值,在人文教育中崇尚追求科学价值;通过实施素质教育达到两种教育的融合;营造两种教育融合的大学校园文化场。 相似文献
16.
刘心莲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62-65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17.
贾万刚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5):76-79
科学教育具有训练心智与提升实用技能的双重价值,它与生涯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与生涯发展中的创业教育的关联更是紧密。以生涯发展来反思,受"应试主义"的影响,我国的科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目标来看,差距甚大,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教育的一体两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通常或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或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把教育区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类型。这种两分的做法使自身陷入了困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与其说是独立的两种教育,还不如说是同一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任何教育都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人文的一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种提法本身便存在问题。教育的科学面与人文面应该彼此兼顾,而不是融合。 相似文献
19.
王冬敏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0-62,65
本文对遗忘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科学教育要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才能使自身获得人文维度的意义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科学教育现状,指出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结构、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和加强面向生活的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Paul F-Brandwein was a visionary who looked at education broadly. He left us with an insightful view of the ecology of education in which he identified three ecological systems: school–family–community, postsecondary, and cultural. The first part of this lecture, by Dean B. Bennett, examines Brandwein's idea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science teaching in the K-12 school–family–community ecosystem. Focusing particularly on the middle-secondary leve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goal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nce their emergence in the late 1960s, are today strongly evident in science curricula,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Bu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more must be done and provides some fundamental suggestion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lecture, by Sheila K. Bennett, examines the role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in the postsecondary ecosystem and addresses its value as a viable tool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The lecture focuses on a successful statewide, interdisciplinary laboratory science course delivered by interactive television, the Internet, and computer network. Now in its ninth year, the course reflects Brandwein's thinking about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s based on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