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在闽西客家地区,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六十六,学唔(不)足”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  相似文献   

2.
回眸龙文化     
张竹筠 《寻根》2002,(2):4-9
在中国化中,龙的足迹无所不在。毫不夸张地说,龙化构成了中国化的底蕴和主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很多人对龙化的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人们化修养导致的视野狭窄,倒不如说龙化本身就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博大精深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4.
郑晓江 《寻根》2005,(6):4-9
概略地说,辟邪文化是人们通过忌避、祭祀、祈祷、祝颂、特异的行为等方式达到消灾避祸、驱魔逐邪、求吉祈福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光前 《寻根》2005,(4):62-69
海南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远古百越的南越支系。大约在中原殷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经劳动生息在海南岛上,并且遍布全岛。黎族纺织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广幅布”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载入史册。黎族妇女用彩线挈花织成的黎锦,  相似文献   

6.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7.
赵凤玲 《寻根》2012,(2):14-18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一直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任何外来文化,只要一踏入中国的土壤,就被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所融化,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8.
王政 《华夏文化》2009,(3):11-14
本文从商代考古学发现许多“鸮形器”出土的现象出发,尝试揭示殷人以鸮鸟为辟邪物的俗信意识,指出鸮鸟在西周以后转化成“不祥之鸟”的观念变异,并分析一些民间忌鸮心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少华 《寻根》2003,(1):88-98
图腾感生与古姓起源我们这里所说的“图腾”,即族号。“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之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人们认为,氏族中的女性只要与图腾发生神秘的接触,就可以感而受孕。有关远古圣处女感生的方式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履迹”感生。即圣处女踏某种足迹而受孕,如姜“履大人之迹”(《诗经·生民》)而生后稷系典型例证。又如伏羲也系其母履迹感生。据《易·系辞》正义引《帝王世纪…  相似文献   

10.
王政 《寻根》2009,(5):28-33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鸮器6件,包括圆雕4件,浮雕2件。其中507号高5.7厘米,呈深褐色,造型作“鸱蹲”形。鸱之双腿粗壮,尾着地,两耳相连,有小孔,显然是佩戴品。472号高10.6厘米,是墨绿玉浮雕。鸮的形态钩喙圆眼,头有冠毛,颈饰鳞纹,线形流利。有穿孔,也为挂饰物。  相似文献   

11.
杨琳 《寻根》2002,(4):26-32
按照东汉许慎《说解字》的解释,扇的本义是门扇,因为扇字从户。但扇字的另一偏旁“羽”表示什么,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在看来,扇的本义可能不是门扇,而是扇动。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所以扇字从羽。偏旁“户”是表示读音的声符,只是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商业起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可亭 《寻根》2005,(3):26-29
关于中国商业的起源,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祝融说”、“西周初年殷民说”和“白圭说”。  相似文献   

14.
试说小名     
采诗 《寻根》2003,(2):94-101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  相似文献   

15.
郭军宁 《寻根》2006,(6):68-74
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16.
邓一飞 《寻根》2004,(3):138-141
得小时候,对弓箭的印象来自于评书的描写:镇国武将能拉动上百斤的硬弓,校场上百步之外射中金钱眼,沙场上百万军中放冷箭取敌军首将,还有关云长刮骨疗毒,宋公明折箭盟誓,李广引弓射顽石……传统文学中对弓箭的描写可谓既具体又生动,雕翎箭,透甲箭,宝雕弓,在说书人的袖扇翻飞之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头脑之中.  相似文献   

17.
孙迎庆 《寻根》2005,(4):70-75
书斋,顾名思义,即书斋主人读书著述之处。文人对读书环境要求甚高,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圣地。书斋内,万卷琳琅,几案精严,庋置清雅。苏州文士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或独坐把卷,卧游山川;或著书立说,传言后世;  相似文献   

18.
邢莉  白庆侠 《寻根》2005,(5):50-55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一首《九月九的酒》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说起九九重阳,其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两干多年的历史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意蕴。文献当中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然而此“重阳”非彼“重阳”。宋代洪兴祖在补注中就明确解释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  相似文献   

19.
顾建平 《寻根》2004,(4):101-101
满族是直接由女真族融合部分北方民族演变而来的。满族在明末大体形成。满语称姓氏为“哈拉”。至清代,据清《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有679姓。满族形成后,其姓氏来源主要有下几个方面:一是沿用旧姓。满族的很多氏族沿袭了女真乃至时代的旧有姓氏。如清代的大佳氏即由时的  相似文献   

20.
丰家骅 《寻根》2008,(6):59-63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个人卫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活动。但是在古代则不然。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而且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都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论语·宪问》),“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孟子,离娄》),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这就是《汤盘铭文》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所以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